外交部長吳釗燮出席112年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隊選拔活動開跑記者會致詞。郭宏章攝
由外交部與教育部合辦的「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隊選拔活動」開跑記者會,今天(9/01)上午由外交部長吳釗燮主持,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明裕與歷屆外交小尖兵參賽者及指導老師等共同出席,吳釗燮致詞時表示,期許參與這一屆選拔的高中職學生們,傳承20屆以來學長姐在國際事務上的熱情,讓世界看見台灣,將近70歲的吳釗燮也說,很希望自己今天也能跟「外交小尖兵」活動一樣慶祝20歲生日,「不過,你們知道我年紀多大嗎?我剛才跟(教育部)林明裕次長分享時,他(林次長)好像有一點嚇到了!」
本屆外交小尖兵選拔賽主題為「疫後新思維,台灣青年新視界」,外交部與教育部為培育國際化人才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及國際視野,特別舉辦「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隊」選拔活動,希望透過校際間學生互相觀摩及國際間相互交流,深化學生之溝通與探究能力,提升學生對不同文化及價值觀之理解,進而促進國際間之交流與合作、邁向「接軌國際、鏈結全球」之願景。
外交部長吳釗燮出席112年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隊選拔活動開跑記者會致詞。郭宏章攝
今天的記者會活動,除了吳釗燮、林明裕之外,外交部發言人暨公眾外交協調會執行長劉永健、公共電視總經理徐秋華、歷屆外交小尖兵參賽者及指導師長等共同出席,見證外交小尖兵選拔活動20週年紀念。現場除安排歷屆得獎者表演、上台經驗分享外,也將播放20週年紀念宣傳影片,透過學長姐傳承經驗,為今年賽事揭開序幕。
吳釗燮致詞表示,從2002年開始,外交部、教育部與公共電視共同舉辦「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隊選拔活動」,這20年來,總共見證到2400支隊伍,一共有9800的高中高職同學踴躍參加,以及55支優秀隊伍出國參訪。
吳釗燮也應活動外交部承辦人的要求,用英語致詞。吳釗燮說,對於「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隊」選拔計畫來說,是台灣青年們參與國際事務、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啟動器(launch pad)。 在此要感謝教育部、公共電視以及多年來參與該項目的所有學校老師,和前幾屆的外交小尖兵們。透過在這裡的活動,選拔出來的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們交棒給下一屆。加入這項選拔活動,需要無數個夜晚的練習和努力。「因此,除了傳遞接力棒之外,你們還將肩上負擔的責任傳遞給下一屆外交小尖兵們。我確信這對你們來說,是一種解脫。」
今年活動主題 是疫後新思維 台灣青年的新視界。疫情期間,我們戴了兩年的口罩,該拿掉了。戴了會不會認不出身邊的朋友?我還好,我去上菜市場的時候,戴著帽子、戴著口罩,很多人還是認識我。我們現在把口罩都拿掉了,那在後疫情時代,我們一些行為模式會不會改變了,
許多受到衝擊的產業,實際上也逐漸在復甦當中,我知道有一個產業現在很忙碌,就是我們的印刷業,他們生意真的很好,為什麼?因為很多人搶著出國,去外交部領務局申請護照,我們護照印不停、印不完。不過,這代表我們國人有更多國際交流的互動,思考和行動,希望今年的參賽同學,能繼續發揮創意、團隊精神與英語表達能力,來展現台灣新世代對「疫後新世界」的關懷、理解和創見,讓世界看見我們台灣的活力。
過去 40 年來,前幾屆活動選拔出來的「外交小尖兵」們,有一些已經成為專業會議口譯員,也有自己創業或甚至開辦國際學校。有些成為台灣的電視台非常好的主持人。也有些人還在亞馬遜和 Netflix 等知名公司工作。更有一些「外交小尖兵」甚至考進外交部工作,而將成為未來的大使。
吳釗燮
外交部長吳釗燮與歷屆「外交小尖兵」英語種籽隊選拔優勝學生們、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明裕、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公共電視總經理徐秋華與指導師長等一同合影。郭宏章攝
用7-11工作來比喻外交工作,「我真的很欽佩他們的勇氣和對我們國家的奉獻。因為在外交部工作,就像在7-11工作,只不過7-11工作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而在外交部工作是「7/24」(每週7天、每天24小時),非常辛苦。我相信每個人都對他們的經歷,以及「外交小尖兵」選拔計畫,如何幫助他們塑造職業生涯感到好奇。」
吳釗燮也表示,「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外交部舉辦外交小尖兵論文寫作比賽(teen diplomate envoy essay writing competition)的原因。我鼓勵你們所有人參加比賽並分享你們的故事,講述所發生的事情以及這些項目對你們意味著什麼。」
吳釗燮也拿論文競賽獎金的金額開玩笑,「這論文比賽優勝者都會有獎金。我不知道那是多少。但當外交部談到獎金的時候,那就是非常多的」。吳釗燮還說,「我們論文比賽前三名將獲得獎金,連我自己也想參加比賽,但遺憾的是,我沒有資格。因為我早出生了幾十年。」再度引來現場笑聲。
最後,吳釗燮表示,青年是我們國家的希望,青年的發展也決定了我們台灣未來的面貌,每一屆外交小尖兵活動,都讓我們看到,台灣青年參與國際活動的無限可能,外交部與教育部會繼續努力,鼓勵台灣青年們參與國際事務。也呼籲青年們報考外交部,從事真正的外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