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良田停灌2–1】嘉南平原百年首次全年休耕 稻田產業鏈面臨滅絕

    2023-08-28 07:00 / 作者 洪敏隆
    8月原本該是綠油油的嘉南灌區稻田,現在卻是雜草叢生。廖瑞祥攝
    插秧後綠油油一片稻田,結穗時黃澄澄的稻浪隨風搖曳,這應該是嘉南平原本該有的農村景象,但是7月政府宣布嘉南大圳供灌區2.9萬公頃田區停灌,造成嘉南灌區百年來首次全年休耕,農田到處只見雜草叢生,更讓農民憂心的是,若持續停灌,稻米產業鏈會整個崩盤,走上絕路。

    8月的艷陽高照,理當是稻穀生長的養分,也是農忙的時期,但是走入台南市官田區,卻見不到幾位農民在田裡工作,來到官田區青農聯誼會會長陳鴻偉的穀倉,見到他跟兒子在忙著幫人代工分裝米,那些需要分裝的米是來自非灌區的農民,因為停灌,陳鴻偉有三分之二的農地無法耕作,全年收入等於少賺了三分之二,只能幫人代工,貼補家用,維持生計。

    休耕頻繁,受到衝擊最大的是像陳鴻偉這樣返鄉租地耕種的青農,他們過去受政策引導,放棄原有工作返鄉務農,精算生產成本與利潤,較願意承租大面積農地,投入專業的耕作模式,但現在多半在灌區的農田卻無水可灌。

    對陳鴻偉來說,不只是耕作收入銳減,原本評估每年可以賺多少錢、還款能力是多少才建置的穀倉,因為休耕,貸款經濟壓力更大,「那300萬元的貸款壓力就在那」,因此想方設法幫忙別人碾米、分裝等增加收入來源。
    台南部分農田引用溪水或地下水,仍能保有稻田綠油油的景象。廖瑞祥攝


    近20年大規模農業停灌情況


    明年一期能否恢復耕種 政府仍未鬆口

    2021年遭逢百年大旱,嘉南一期稻作已經停灌,2022年農委會(現為農業部)開始推行大區輪作,台南有超過6成農民配合政策未種植一期作,今年(2023)初又因南部水情嚴峻,嘉南灌區全面停灌休耕,7月8日政府又再宣布嘉南灌區三到六組工作站約2.9萬公頃停灌休耕,成為灌區全年休耕的首例。

    「我們也知道政府不可能停掉工業用水,給農業用水灌溉。」陳鴻偉坦言,到今年6月份時看南部水情就有心理準備,「只是宣布時機的早晚問題」,如果農民整地後才停灌,成本得自己吸收,如果不整地,一旦供水也會措手不及,而且錯過插秧節氣,穀子發育不良,不只白忙一場甚至可能血本無歸,一直反映希望政府能夠及早宣布。

    灌溉渠道沒有供水,猶如荒蕪閒置許久。廖瑞祥攝


    因此,雖然7月底到8月初颱風為南部帶來豐沛雨量,曾文–烏山頭水庫都大量「進帳」解渴,但從風險管理來看,陳鴻偉認為提早宣布停灌還是對的,現在只希望政府能夠維護兩年四期有三期休耕的嘉南灌區,明年(2024)第一期又輪到的大區輪作措施能夠取消。

    不過,曾文水庫雖然到8月24日已累積超過70%蓄水量,但是台南至今仍是全台灣唯一亮水情警示燈的「抗旱專區」,南部水資源局評估,上游累積雨量仍比歷年同期平均少2成多,為預防因氣候變遷明年降雨更少,儲水量還必須再衝高,才能放心解除水情警示燈,前提是如預測在未來1個月內有颱風帶來雨量、集水區大量降雨,年底一期稻作才可不再停灌、水情警示也可完全解除。

    《太報》記者8月23日、24日6度打電話給農田水利署副署長兼發言人陳衍源,但是陳衍源都未接聽也未回電,發手機簡訊詢問其對於明年嘉南灌區大區輪作是否會取消等問題,但在截稿前都未獲得回應。

    根據農田水利署統計,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只有10%來自水庫,只有使用水庫水源供灌的田區,才會與民生、工業產生水資源競用,水資源競用地區僅限石門水庫、寶山─寶二水庫、永和山水庫、明德水庫、鯉魚潭水庫及曾文─烏山頭水庫等水庫灌區。

    農業用水停灌高風險區域概況



    烏山頭水庫跟嘉南大圳,日本時期興建都是為了農用。讀者提供


    「農用」目的興建大型水利設施 卻得揹上用水大戶汙名

    嘉南灌區停灌牽涉到的是「公平正義」問題,根據水利署統計,曾文–烏山頭水庫的灌溉用水比例將近8成,在水情嚴峻的時候優先停灌「看似站得住腳」,但是根據文獻《台南州統計書》,百年前嘉南大圳的灌區旱田大於水田,直到嘉南大圳完工前,旱田的比例都在60%以上,日本殖民政府啟動官佃溪埤圳計畫,建構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嘉南大圳完工通水至1936年後,嘉南大圳灌區的水田比例來到約70 %,這些水利設施原本就是因應「農業」規劃興建。

    今年76歲的官田農民「洪仔」回憶幼時父親敘述,興建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像他們這樣的灌區農戶都要繳交非常多賦稅,而且還要親自參與勞動興建,「那是大家出錢出力換來灌溉代價!」

    但是在灌區接連幾年停灌休耕下,「洪仔」只剩下靠近溪水的幾分地可以耕種,第一期稻作因為沒有降雨,溪邊也沒水可抽,第二期還好老天爺幫忙,才有溪水可抽灌溉,他看到記者只是小小抱怨,「一天抽水要吃油花500元」,但是有田可以灌溉,已經很感謝老天。

    「洪仔」慶幸有農地靠近溪邊,可以引水灌溉。廖瑞祥攝


    「洪仔」抱怨引水灌溉,機器吃油每天要花500元。廖瑞祥攝


    陳鴻偉說,日本殖民時期因為農民出錢出力,興建嘉南大圳等大型水利設施,才能夠將旱田為主的農業地景打造為水田為主的耕種區域,這也是農民希望政府在水資源分配時,應該思考歷史及公平正義問題。

    「日本殖民時期選擇適合灌溉水稻的嘉南平原興建水利設施,是有戰略考量,因為在這裡種水稻是很有利潤及品質,符合投資報酬率的事情。」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胡育旗嚴厲批判,休耕目的不是在節水,而是要滅絕當地的水稻產業鏈。

    原本是竹科電子新貴的胡育旗,12年前因為祖父生病,毅然決然回到故鄉官田接手家族第三代育苗場的生意,他說:「我起初回來從農沒有那麼深的感受,我把自己定義為“奸商”,就如同我小時候寫爸爸、媽媽職業不會寫農夫,而是商人,因為對我來說當農夫很可憐,我一直告訴自己,我就只是秧苗買賣的商人。」

    原本是電子新貴的胡育旗,返鄉接手育苗場,並建置自動化設施。廖瑞祥攝


    經過幾年時間與農民接觸,胡育旗開始對農民建立情感,他自己也定義「我就是農民」,他努力讓自己的育苗沒有病蟲害,農民插秧時不用補秧,減輕後端人工成本,他把自己田地讓給在育苗場工作的小農,讓他們有額外利潤生存下來,並且投資育苗場自動化設備,他說:「官田只有兩家育苗場,一場已經萎縮,我的責任很重,我對農民有責任,也是一直堅持的原因。」

    無水可耕有人選擇退場 規模及產業鏈都受衝擊

    胡育旗說,休耕補助對地主而言沒有影響,但稻米產業卻受到很大衝擊,包括農民、代耕業者、育苗業還有碾米廠,最憂心的是會讓一些人選擇退場,導致規模越減越少。

    農業部的政策是希望農民轉作雜糧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胡育旗其實很不解:「嘉南平原明明適合稻作,有全世界最發達的水利系統,為什麼要改種雜糧?現有嘉南平原土壤條件不適合粗放農業,農間小路這麼小條,雜糧採收機怎麼進來?大家更怕的是投資買了雜糧耕作機具,政府政策又朝令夕改怎麼辦?」

    雖然停灌休耕,包括插秧機、曳引機都有補助,但是對於代耕業者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因為這些屬於動產的機器,還款年限較短只有3到5年,以一台插秧機100萬元,攤5年每年要還本金20萬元,一期稻作約等於半年補助7萬元,連本金償還都不夠,很多代耕業者為了生活,只好到工程公司做模板維持生活及償還貸款。

    「人一旦離開農業生產線,要再找回來不太容易!」胡育旗最憂心的是,農業現在已經很缺工的情況下,因為休耕無法賺錢的小農、代耕業者都離開到外地討生活,要再把他們找回來不容易,是農業產業鏈另一個大衝擊。

    不只是實耕者、代耕產業、育苗場受到影響,未被政府關注的碾米廠、資材行同樣受到衝擊。以台南頗具規具規模的芳榮米廠為例,原本是跟嘉南灌區農民有契作,在接連停灌休耕下,必須遠赴台中集貨,不只增加運輸成本,在原有灌區外找農民契作,也必須從頭開始訓練,這都增加經營風險。

    農業密集停灌休耕 生態衝擊也應關注

    嘉南灌區密集頻繁的停灌休耕,不只是犧牲農業產業鏈,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院長虞國興警告:「對生態扼殺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休耕1年、2年甚至到3年,除了土壤生成微生物有機會存活,其他生態物種可能都會面臨生存威脅,要恢復原有樣貌是非常不容易。

    陳鴻偉呼籲正視農業休耕問題。廖瑞祥攝


    虞國興說,現況的工程開發,會注重生態檢核,了解開發區域的原生物種、動植物,並在施工過程盡量減少干擾,並研議施工後有無可能將這些物種恢復,如果工程開發都會有影響,農業長時間休耕下,原有物種也會沒有迴避空間,造成很大的生態影響,這是未來應持續研究關注的項目,也是水資源調度應思考的議題。

    「南科擴充一個廠,一天就需要幾萬噸用水,目前高雄橋頭科學園區正在興建設,各地也都傳出要蓋科學園區,但是台灣有這麼多的水資源嗎?」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呼籲,政府不該只是一昧追求發展,必須評估在有限台灣國土資源下如何規劃,並要求高耗水廠商提出更有效的節水政策,不然不只是水稻產業或是整體農業帶來的影響,還要付出其他如生態等的重大慘痛代價。

    嘉南灌區的全年休耕是個警訊也是個教訓,政府應該體認到「補助絕對不是萬靈藥」,而是針對整個產業政策、國土規畫、水資源運用有更全面、更完整的盤點及規畫。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