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李登輝逝世將屆4週年 學者:任內國防改革成民主化遺產

    2024-07-28 21:57 / 作者 李佳穎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出席「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研討會。陳品佑攝
    前總統李登輝逝世於7月30日將屆4週年。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昨(7/27)日與今(7/28)日舉辦「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認為,李登輝時代的國防改革不但在當時具有重大的政治效應,其影響至今成為台灣民主化的最大遺產之一。

    張國城在論文〈李登輝的國防改革〉中提到,李登輝任內即落實「軍隊國家化」、任用文人出任國防部長、積極對外軍購。首先,李登輝在1991年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設置國安會與國安局,並在隔年改組國防機構,將警總改組為「軍管區與海岸巡防司令部」,他任內也任用文人出任國防部長,包括時任經濟部長陳履安與時任台大校長孫震等人。

    當時雖然已經有國安會,不過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黃偉修分析,「戒急用忍」是國家安全會議法制化後,第一個國家戰略層級的大陸政策,也是重視經濟安全的兩岸經貿政策開端;中國透過「以商圍政」、「以經促政」的方式在三通等問題上對台灣施壓,李登輝才推動戒急用忍這是台灣政府第一次對投資大陸的問題進行管理。

    張國城提到,前總統蔣經國日記公開後,外界發現蔣經國常常抱怨想要買什麼武器,美國卻一直打槍,李登輝雖然也遇過類似的情形,但正逢歐美軍火商因為冷戰結束的危機感,李登輝當時在民主化的積極態度,對外推動「務實外交」,讓軍購得以快速成長,蔣經國時代軍購的遲滯得以打破,金額更一度居世界排名前端。

    張國城續指,李登輝藉此大幅提升國軍的戰力、實質廢除「八一七公報」的限制,象徵台美關係的質變,也讓北京意識到美國戰略方向已經實質轉變。張國城認為,李登輝除了提供一個「強化台美軍事聯繫」的有效途徑,更提供了戰時台美軍事合作的空間。

    另外,張國城提到,許多人以為台灣軍購很多都是美國為台灣設計,但在解密文件中可發現,我方對美的軍購清單是有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性,我方對美提出的軍購清單,有部分是美國不願鬆綁的項目,例如購買柴電潛艦6艘;在陸軍購買金額高達新台幣超過1100億,添購包含直升機、鷹式飛彈、M60A3坦克等裝備至今漢光演習都仍在使用。

    除了國防與外交,政大台史所薛化元指出,李登輝時代來往台海兩岸的「密使」廣為人知,曾永賢與張榮豐於1992年8月31日從台灣抵達香港,於9月2日輾轉到達北京,與中共高層接上線,建立秘密溝通管道,讓李登輝政府可以掌握更多重要的中共情資,並透過溝通,減少兩岸互動因誤判產生的衝突。

    薛化元提到,李登輝的兩岸幕僚小組對於飛彈危機的評估都非常準確,曾張二人扮演很重要的決策與溝通角色;另外,很多人外傳李登輝說的演習空包彈,導致我國吸收的中國官員遭到處決,但根據研究與最新史料發現,當初被吸收的將領並未提供李空包彈的情報。
    李佳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