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IDF戰機首飛成功35週年 漢翔秀當年牛車「穿越」原型機前圖

    2024-05-28 21:16 / 作者 郭宏章
    由於1990年代航發中心(現為漢翔公司)周邊仍有農地,因此IDF經國號3架原型機於滑行道上合照時,有農民駕駛牛車經過,留下這張現代與傳統對比的照片。漢翔公司
    台灣首架自主設計製造的IDF經國號戰機於1989年的5月28日首次試飛成功,當時負責研發的航發中心(AIDC,現為漢翔公司)開創了中華民國「國機國造」成功的第一步,奠定自主掌握空防能力,今天漢翔公司臉書粉專分享10張別具意義的歷史照片,其中一圖,為當時三架IDF戰機在滑行道整備時,恰好有農人駕牛車經過,漢翔粉專也也強調,「傳統與現代、最慢與最快,形成了極強對比。」

    漢翔公司還說,這張非常有意思的照片,至今仍在漢翔的史蹟館及會議室中陳列,也是空軍聯隊隊史館、史蹟文物的館藏,足見其經典。「另外分享一則逸事,多年前這張照片公開時,許多人以為是合成圖,甚至還有記者朋友們相互打賭,而今再次憶起,不知當年的賭注是由誰勝出?」

    今天漢翔發的圖文,獲得大量軍事迷與航空迷轉發按讚,重溫中華民國歷史重要的一刻。由於當年曾被譏笑為「I Don’t Fly」,當時的試飛員吳康明回憶起試飛成功當下,心情非常激動:「證明工程人員與維修人員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1980年代由於美國與中國關係全面正常化,並簽署「八一七公報」,限制美國對台出售先進武器。台灣當時現役主力戰機F-104戰鬥機過於老舊、F-5E/F系列戰機也逐漸老舊,空防出現遭到嚴重挑戰,在洽購美國F-16/J79型、F-20等新型戰機屢遭挫敗,空軍戰力青黃不接之際,時任總統蔣經國決心自力發展「自製防禦戰機」(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 簡稱IDF),由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IDC)負責,由U-2高空偵察機飛行員出身、後來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航空工程博士的航發中心主任華錫鈞,主持IDF研發計畫。

    IDF經國號戰機1992年起在台中沙鹿廠區量產盛況。漢翔公司提供


    1982年IDF計劃啟動,航發中心間接獲得美國民間顧問技術支援,但IDF絕大部分研發工作均為航發中心工程師們與中科院航空研究所負責,整個IDF計畫於1983年分為四個專案,包括鷹揚專案,通用動力(G.E.)發展機體。雲漢專案則是,與蓋瑞特(Garret)合作發展發動機等相關系統,並共同成立國際渦輪引擎公司(ITEC)。在航電系統方面,以「天雷專案」與美國西屋電子合作發展。

    IDF首架原型機(A1)於1988年12月10日出廠由李登輝總統命名為「經國號」,以紀念蔣經國總統對於發展自主戰機的決心與心力。漢翔公司


    此外,IDF配備的主要空對空武器系統,則為「天翔專案」,後來改名天劍專案,在美國技術與關鍵技術協助下發展出短程空對空飛彈--天劍1型(TC-1)與中程空對空飛彈--天劍2型(TC-2)。

    蔣經國1988年1月13 日逝世後,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同年的12月10日,IDF首架原型機(A1)出廠,由李登輝命名「經國號」,紀念蔣經國總統對於自製戰機的殷切期盼,隨即展開密集測試。

    就在各方不看好情況下,1989年(民國78年)5月28日,試飛員吳康明駕著機號10001的首架原型機進行首度試飛,當IDF首架原型機順利起飛升空那一刻,令國人都相當振奮,而吳康明駕駛IDF原型機飛行22分鐘後,順利完成首度試飛。

    1989年5月28日首位成功試飛IDF的試飛官吳康明與首架IDF原型機合影。漢翔公司


    1991年測試時由於測試時發現原型機有海豚跳(豚躍)現象,飛行時水平尾翼有顫震現象,中校試飛官伍克振於1991年7月12日駕駛10002號IDF單座原型機進行試飛,想找出問題的根源,但卻發生水平尾翼斷裂脫落事故,導致飛機高速墜海,伍克振緊急跳傘卻仍喪生。

    1991年7月12日試飛IDF原型機(10002號)殉職的試飛官伍克振上校,後由李登輝總統宣佈追晉為空軍少將。漢翔公司


    然而,伍克振用生命換來蒐集到的測試飛行資料,也讓航發中心找出問題,將水平尾翼改用複合材料、後緣襟副翼上加了擾流板(Spoiler)等方案,解決了共振的問題。

    在IDF原型機設計獲得改進,驗證飛行安全後,獲得為空軍正式量產的預算,在當時外購戰機仍沒有著落的情況下,1992年開始正式交機給空軍3聯隊,IDF戰機成為空軍首先服役的「二代戰機」,適時強化了台海空防的實力。

    發展IDF戰機的關鍵人物(左起)「鷹揚」計畫主持人彭元熙博士、試飛官伍克振上校、航發中心主任華錫鈞上將、試飛室主任程邦達博士、試飛官吳康明上校於A1原型機合影。漢翔公司


    IDF完成首階段研發及量產後展開「翔昇計畫」提升性能。兩架藍色塗裝為翔昇機,最右為10001號原型機,左後方編號10004的「欺隱式空優迷彩」塗裝為原型機(B1),因19位將官同乘過,因此被稱為「將軍機」。漢翔公司


    時任立委陳水扁1993年曾在質詢時諷刺說IDF是「I Don’t Fly(我不會飛)」,1992年9月,時任美國老布希總統同意出售150架F-16A/B給台灣,導致政府決定減產IDF,從250架減為130架,令外界對於自力發展戰鬥機計畫充滿懷疑。但隨著IDF完成兩個聯隊成軍,其成熟發展完整的系統,締造出高妥善率、低失事率的服役紀錄,使得陳水扁2000當選總統後改口說,經國號戰機「簡稱IDF,就是I Do Fly(我能飛)。」,終於還給國人自製的IDF戰機一個公平的評價,也為日後「國機國造」政策奠定基礎。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