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團體擬發起大罷免行動。蘇聖怡攝
執政黨府、院、黨團四箭齊發,啟動國會職權修法釋憲大戰,總統賴清德親上火線,說明釋憲原因,賴清德更預告,未來重大議題都會舉行記者會,對外說明。賴清德直球對決、訴諸民意,強調與人民直接對話,民進黨也持續賴清德上任來的基調「表決可以輸,但論述不能輸」,不主動求戰,但決不懼戰,面對藍白在國會亂政,挾「青鳥」底氣,透過論述回到街頭,要匯集民氣,為民怨找到出口。
黨內人士指出,賴清德上任以來的態度很清楚,絕對不主動求戰,但也絕不會懼戰,因此,面對國會三黨不過半,賴清德的基調都是「表決可以輸,但論述不能輸」,論述不論是對黨內、對支持者、對在野黨、對媒體還是對全國民眾。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也在中常會上預告,後續除了持續宣講國會職權修法的擴權違憲外,還會聚焦在「新黨國復辟」、「反貪腐」。
國會在藍白黨團聯手碾壓,強行通過國會職權修法,不顧程序正義的結果,意外讓青鳥集結,成為新一波的社會運動。雖然相關修法在政院覆議失敗,已經進入大法官釋憲的攻防戰,政治上的對峙熱度稍微消停。
不過,國會中為救國團解套的《黨產條例》、增加罷免難度的《選罷法》,以及反年改的相關修法依舊蠢蠢欲動,若在野黨團仍舊要以強行輾壓的方式,通過這些爭議性極高的修法,公民團體所說的「大罷免時代」,恐怕將如期而至。
民進黨人士指出,這波青鳥行動,有一波「積極公民」出現,將左右未來政治生態,民怨的發洩大罷免或許是出口,近則影響2026,尤其是基隆市長謝國樑,恐成為大罷免的導火線。但民進黨內看得更遠,大罷免的影響力與後座力,恐延續到2028年大選。
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公民團體發起割藍委行動,當時全台從北到南有近10位藍委被點名待割名單,但當時《選罷法》尚未下修罷免門檻,多數都在連署階段時,因連署書不足而未能進行到投票階段,僅蔡正元罷免案走到投票程序,但當時雙二一(投票人數達選舉人總數1/2、罷免同意票超過有效票數1/2)的罷免門檻過高,蔡正元罷免案未過關。
不過,當初被點名的這些藍委在2016年的大選中,全部中箭落馬,無一順利連任(註:蔡正元未再投入選舉)。
接下來經歷罷免案的,還有2017年的黃國昌、2021陳柏惟、2022年的林昶佐,當中陳柏惟遭罷免成功,黃國昌、林昶佐雖然罷免案沒過,但兩人受創頗深,也都未再繼續挑戰連任。
現在的國會席次分配,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皆為泛藍),如果大罷免行動順利拉下一席藍委,民進黨就將重回國會最大黨,雖然仍無法單獨過半,實質也是泛藍過半的情況下,仍無力反轉國會遭輾壓的局面。但黨內人士認為,只要罷免能夠有一席成功,氣勢的翻轉與提升,對民進黨絕對有利。
民進黨內人士指出,罷免等於再次經歷一次選舉,不論是資源的耗損還是仇恨值的提升,「不死也去了半條命」,更重要的是,罷免制度除了淘汰不適任者,也是對民意代表的制衡,避免「我就是選上了,不然要怎樣」的狀況。黨籍立委觀察,當公民團體喊出「大罷免」後,國民黨立委張揚武爪的問政模式就收斂了許多。
不過,綠委對現在的國民黨團相當「有信心」,許多高度爭議的政治性法案,國民黨明知民怨之所在仍依一意孤行要推動,在在都在提醒民眾「黨國復辟」。綠委指出,民眾討厭一黨獨大,這個黨可以是執政黨,當然也會是在野黨,只要一個黨大到可以蠻橫不講理,大到讓政府無法順利推動政務,民眾當然會反思,這種情況是否應該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