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菊元百貨」與台南的林百貨,是日治時期台灣南北兩大百貨,然而兩者的命運卻大不相同。台北的菊元百貨被埋沒在經濟成長的潮流之下,不知不覺消失在這個時代,許多台北人甚至不知道這一棟建築物的來由,可能就此走入歷史;台南的林百貨則是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受到重視而存活下來,且經過修復之後,成為台南甚至是台灣的著名地標,總是吸引大批遊客到訪。
台北的菊元百貨在光復後,陸續由國貨、南洋、洋洋百貨等不同公司經營。但只重視經濟成長、不重視文化資產的社會氛圍,使得菊元的結構雖仍為1930年代原況,但外觀立面及內部裝修卻已全面改變,甚至原有的「流籠」電梯早已不復存在,不像走進林百貨的內部,還可以看到當年台南第一、全台第二部的電梯,這一部採用指針式樓層辨識,和手動式鐵柵欄設計的電梯,經過修復後,目前甚至一次還可以搭載6個人,讓你有置身時光機,回到過去的錯覺。
同為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百貨,林百貨(左)留存至今,菊元百貨(右,圖取自文化部公有資產)卻淹沒在時代中。
命運交錯之下,同樣作為日治時期現代化象徵的建築,台南的林百貨保存狀況就好得多。在1932年底由日人林芳一開業後,時隔近一世紀,不但外觀立面仍保留當年風貌,內部裝潢也保存得相當完整,林百貨所採用當時最新穎的設計,至今仍可看見。
例如,1932年時,現代建築設計風格還在剛起步的階段,人們還不能接受裸露的混凝土。於是,林百貨外牆採用溝面磚,就是用來覆蓋住其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溝面磚也是1920年代,日治建築常見的建材,大多都在北投窯廠生產,其凹凸不平的表面常劃出十三道溝,也被稱為「十三溝面磚」。
還有在林百貨的二、三樓,可以發現採古法製造,灰、橘相間,揉入木屑、合成樹脂的地板,一種是硬面、光滑的磨石子地板,另一種則是較軟、具彈性的地坪。兩種都具耐久、耐火的特性,是屬於外國引進的技術,頗能彰顯建築物在建築史的時代意義。
另外,走到頂樓,會看到林百貨在1933年時設置的神社「末廣社」。當時侍奉著會社主護神,是目前台灣僅存,在商店建築頂的空中神社,石製的鳥居、長夜燈,都保存得相當完整,是所有遊客最喜歡拍照打卡的據點之一。
走過台南的林百貨,回頭看看台北的菊元百貨,著實令人唏噓,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選擇,會交織出完全不同的兩幅風景。台灣社會在面對經濟發展的壓力下,破壞了不少可以創造出觀光和經濟價值的文化資產,帶來的產值甚至不輸後期蓋出一棟一棟的水泥建物,保存與開發孰輕孰重,在這個都市更新蓬勃發展的關鍵點,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