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王立第二戰研所|東奧選手表現亮眼,能否扭轉台灣基層體育教育的現狀?

    2021-07-30 12:40 / 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又到了四年一次的奧運(這次有延期),作為運動最高殿堂,選手表現備受矚目。尤其在台灣,威權時代作為宣揚國威的一環,體育表現向來是國人在意的一部份。



    當然,也有不少人批評,平時不注重體育,比賽了才來抱怨。也不乏從其他角度論述者,筆者在這篇就不說太多,只關注在基層體育的現狀,以及怎樣改變才會有實效的角度去談。




    圖片
    桌球好手林昀儒在東奧的精湛表現,讓台灣運動選手的養成培育成為話題。(圖片來源/教育部臉書)




    威權時代以奪牌為優先、體育選手幾無長遠未來可言



    體育教育的現狀,可以用欠缺資源來解釋一切。由於威權時代以奪牌為優先,導致冷門運動因競爭小,參與條件相對低,成為不少學校的重點培養項目。但這卻跟體育應該是國民共同參與的大前提相違背,導致冷門項目難有一般收入,選手的出路除了進入學校當體育教師外,幾無長遠未來可言。



    這種惡性循環,會反過來影響教育現場的狀況,由於大部分教師均非體育專業,各校的體育推展,極度仰賴校長有無心力推廣。而要能推廣,該校的體育老師專項為何,就會成為該校的發展重點。



    這也沒有不好,如果單純就擴大參與的角度,讓學生快樂的運動,學習不同的體育項目,絕對是正面的。



    不過,體育課在國民教育中,所佔有的時數不多,現狀而言每周2節。考慮到各校場地問題,球類運動多半集中在籃球、排球活動上,運動場夠多人用的,田徑項目才會好些。這也沒辦法,公平原則你得要讓每個班都用到,但若學校人數太多,同時間就是會有那麼多人去分固定場地。



    每周2節課,是能有多少體育發展可言?也難怪體育班的訓練直到今天仍是主流,畢竟想要模仿其他國家,提早放學來縮減上課時數,鼓勵運動性社團成立與活動,在升學主義旺盛的台灣,根本做不到。



    體育班的訓練能否培育出頂尖運動員?



    而體育班的運作,這些年已經比威權時代好太多了,正課該上的還是得上,有些學校主事者,會要求體育班不得犧牲學業成績,達不到及格標準甚至會取消參賽。但也不得不提,體育表現高於學業的學校,多會修正體育班成績避免太難看。



    今年教育部也修法,中小學體育班的訓練時數,每天不得超過3小時,有無效果尚待觀察。但3小時這個數字,對訓練來說合理嗎?如果為了奪牌,那麼絕對不夠,頂尖運動員的訓練是非常嚴苛的,不然依照當前的課程規劃,跟多數學校的運作,下午第三節課體育班開始專訓,到放學不過2小時,若把早上時間算進去,可說沒有一間學校違規。實際上呢?更多體育班學生,是自主留下訓練到晚,不少體育老師是犧牲自己時間去陪練。



    而教育部有沒有給予夠多的支援呢?依法而言,幾乎是到極限了,除非我們要修法,體育班的學生可以享有更多資源,但這會有義務教育的公平性問題。而我們到最後會發現,只有像是瑞莎這種,具有專業實力,又有募款能力,可以規避掉被詬病的體協,推展合理的體育發展。



    台灣人是否願意掏錢支持體育發展?



    可是體協難道就是絕對之惡?這又得回到台灣人的基本態度,我們是否願意掏錢支持體育發展,買張賽事門票去支持呢?如果沒有,這些體育活動就得仰賴金主支援。先不論體協究竟是從政府拿補助為多,還是自己掏腰包較多,運動本就是花錢,越專業的訓練越花錢。



    台北市有學校,家長有錢到可以請國手來教小朋友快樂運動,也有窮困縣市的教練是自己賣房子幫學生還會被告。錢的問題就是一切的根源,各位民眾可以自己算算看,今天有一場桌球、羽球賽事,沒有奧運奪牌選手,連國手都沒有,只是場縣市層級的體育班學生對戰,會花錢買門票嗎?或至少願意去觀賽,起碼讓有廠商為了廣告效果願意贊助一點。



    最後回過頭來,看看體育班現在,究竟都收哪一類的學生為多,這些學生又有多少是成績好就轉回普通班的,不難得知真實的殘酷。



    若我們認為,要用國家資源栽培每一個體育班學生,這又回到算帳的問題,每人每年多少錢?給太少沒人要,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給太多搶著要,將會大開特權後門。



    數年一度,我們看到選手的光榮,但其他時間,走在這條路上的學生,未來出路又在哪?少子化讓體育正式教師的錄取率,已經比台大還要低了。



    正視體育發展,應該是從我們掏錢觀賞身邊任何一場賽事開始,那種拿木棍打石頭練習的故事,很能滿足以儉立業的想像,但這種成功都是堆積在孩子的犧牲之上。



    這不會是我們想要的成功。




    王立第二戰研所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