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哪些學生會延畢?誰畢業後薪水多?解密大學轉型神秘引路人

    2024-07-01 08:00 / 作者 吳尚軒
    大學從課程規劃到招生門檻的調整,都有賴校務研究指路。圖為統測考生。陳品佑攝
    過去大家認知中的學校單位,多半包含教務處、學務處等,然而這年開始,各大學裡都開始多出一個校務研究辦公室或中心,這個不少人都感到陌生的新單位,恍若是大學面臨時代浪潮下,力拼轉型的航海圖,透過數據與資料分析,提供校內各項改革重要的參考依據。

    從校內推動探索學分、開設跨領域課程,到招生門檻的調整、名額的變化,這幾年來為了順應時代變化,大學裡的變革如火如荼地發生,而這些決策的背後,除了有賴教育者的經驗外,近年來在台灣逐漸普及的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也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各大學裡紛紛成立辦公室、研究中心,將各式各樣的資料交到研究員手裡細細檢視。

    所謂校務研究,是從1950年代開始在美國提出,系統性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幫助大學發掘校務治理問題。我國從2015年起,由教育部推出「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後續則在2018年啟動的高教深耕計畫第一期中,要求大學須落實校務研究及自主管理,隨著計畫在2023年邁入第二期,對校務研究的要求更加凸顯,要求必須以研究結果做為績效填報的根據,也因此如今除了少數專科、宗教研修院外,幾乎校校都投入人力進行研究。

    這些研究,到底又展現出什麼趨勢,又怎麼影響大學的決策呢?

    學生入學後的各項表現,也是校務分析常見的題目。示意圖,廖瑞祥攝


    弱勢生表現不輸人!政大盼用研究助攻「大學公共化」

    政治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主任徐士勛舉例,像政大就透過學生申請資料、學習歷程檔案的記錄,串聯校內各處室資料,再進一步連結每年的畢業生流向調查,希望逐步建構從高中、大學到出社會的分析系統;他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在學校跟生活上都擁有各自的獨特經驗,但當發現個體能反映出趨勢時,就可以將這些訊息拿來使用,思考如何配置資源。

    歷來政大都會在網站上公布,各科系學生前十大來源高中,一眼望去,北一女中、中山女中、台南女中、建國中學、台中一中……大抵是各縣市排名前段的學校。徐士勛說,政大光是來自六都的學生就佔8成,而光是雙北就有4成,甚至大安、文山、桃園區的學生就佔1成,可以想像這些學生的背景同質性較高,大多來自較富裕的地區。

    政大發現,經濟、文化不利生的學業表現未必不佳。資料照,取自政大網站


    過去,大學在公共化精神下開出繁星入學管道,不過繁星生的公平性跟表現往往也受到議論,而徐士勛則以數據指出,政大的繁星生不少是來自六都以外縣市的學生,而這些學生的平均學業成績表現,其實是最好的,比個人申請、分發入學的學生都還好。

    徐士勛指出,他們也針對經濟、文化弱勢學生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學習表現跟其他學生並無二致,但可能因為家境因素,要花較多時間打工,也就是說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表現並不會比較糟,「這些是透過資料才能說的事情」,而這些資料,正可以讓系所招生時更放心,「可以更開放一些,有潛能的學生都可以招進來。」

    政大從2018年開始推動希望種子培育計畫,針對中低收入家庭子女、身心障礙等學生,除了提供獎助學金外,也會透過教學助理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助,而參加過計畫的學生,又能回頭擔任教學助理。

    校務研究近年來在各校逐漸普及。圖為全國大學主管會議。教育部提供


    對此,徐士勛表示,透過校務研究也發現,接受此計畫輔導的學生成績進步幅度非常高,適度控制相關因素後,可以發現不同學期的成績排名進步非常多,證實計畫確實能有效產生幫助,也因此在他們將成果提供給學務處後,扶助計畫的經費跟規模又更擴大,「這已經不是只是在講願景,而是有證據的結果,還可以進一步影響學校的行政經營方向。」

    學生不可能全都頂標 招生門檻調整也需參酌資料

    另一個校務研究常派上用場的場合,則是招生門檻的設計,尤其在108課綱與新試考招制度上路,更強調適性揚才下,如何細緻調整門檻才能找到合適學生,顯得更為重要;對此徐士勛也不諱言,當然每個科系都想招收到每科都考到頂標的學生,「但現實的是,政大要跟台大競爭」,因此勢必要有所取捨,這些都可以透過數據,讓系所找到方向。

    隨著時代變遷,大學也需要思考調整招生名額。示意圖,廖瑞祥攝


    對此,他說明,第一種類型,是透過交叉查榜資料,分析歷年學生在申請入學時選填的所有志願,發現有些系的學生常常是選系不選校。比方說6個志願都填外語,科系就知道自己是跟其他學校競爭,而有些系較屬於選校不選系,學生可能6個志願都填同一學校的不同科系,這些科系在招生上就不能單打獨鬥,可能要更強調校內資源跟制度。

    第二類的分析,徐士勛說明,政大校內過去也有研究,指考成績對學生入學後學業成績的影響,可以發現有些科目其實對學生的表現沒有影響,系所也可以以此做為參考,是否仍要當作採計科目,或者放寬門檻。

    跨域工作機會、薪資都增加 成大盼讓學生更敢嘗試

    成功大學結合教務、學務資料,分析學生的修課狀態後發現,學生喜歡跨域,意即雙主修、輔系或修跨域課程,但同時也發現,所謂的卷哥卷姐,也就是系上成績前幾名的學生,反倒不太跨域學習,「因為他們擔心跨域後,成績會下滑,而影響未來求職、申請研究所」,教務長沈聖智說明。

    成大今年起,將會開始實行的重要政策「探索學分」,正是因此研究結果而來。沈聖智表示,在上限6學分的限制下,學生可以修非主修科系的課程,若成績理想,就可以加到成績單上,如果被當、退選,或者成績不如預期,也可以選擇不留記錄,也是說在成績單上完全不留痕跡,就是要鼓勵學生跨域,「不要覺得有太大包袱。」

    然而將近年學生畢業後的追蹤資料再加入分析,沈聖智說,他們驚喜發現,大學時曾跨域學習的學生,畢業時獲得的工作機會比較多,而當他們畢業5年時,如果進入月薪8萬5000元以上的高薪職位,有跨域者的薪資天花板,會比沒有跨域的更高。

    成大研究發現,排名前段學生擔心成績被拖累,而不敢跨域選課。取自成大官網


    沈聖智認為,相關研究結果有助引導學生學習,過去學生選課的動機往往是隨機,「因為老師成績給很甜、因為朋友一起去、因為班上有漂亮女生……」然而,若有過去的數據可以參考,等於將學長姊走過的路開啟在學生眼前,也會促進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選課組合,轉變成動機式的修課,這些都是很好的幫助。

    敢問肯行動 數據撐腰中原增加特選招生名額

    中原大學在永續處下設置IR辦公室,辦公室編制4-6位人力,教務長皮世明說明,分析校內資料後,結果顯示,中原的學生以特殊選才入學者,展現出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參與自主學習類型的課程時,都有較好的表現,這些學生敢問問題、會行動,較能因應動態的環境,而這是未來社會的趨勢,因此中原也在招生名額上進行調整。

    目前中原大學每年在特殊選才招收約70名學生。皮世明說,這個管道不看學測成績,只看過去的競賽表現等,近年每年都吸引600-800人報名,非常競爭,而中原也開設了60門線上自主學習課程,讓學生可以選讀。

    中原大學在研究學生表現後,增加特殊選才名額。取自中原大學網站


    2年後能準時畢業嗎?元智大學盼提早撈出預警學生

    元智大學從2017年開始發展校務研究,教務長謝建興分享,目前的重點之一,是在學校廢除連續二一退學後,透過AI模型分析學生大四時能否準時畢業、是否需要加強輔導。

    謝建興說明,這個研究是透過從102到108學年的資料為基礎,觀察學生修課、出缺席狀況與期末成績如何影響是否延畢,當然要能實際運行,還需要更多資料、微調,目前僅先在工學院試行,他個人認為已有7、8成準確率,而真正能夠使用後,下一步要研究的就是比如找助教、額外上輔導課等不同輔導方式,倒底是否能有實際效果。

    針對學生各項行為、表現與背景間的關聯性,是校務研究的常見題目。示意圖,廖瑞祥攝


    成績以外的事都難量化 校務分析還有瓶頸得突破

    校務研究的推展風風火火,不過就像所有的研究一樣,都會遭遇人員編制與資料蒐集的困難。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6月底才應邀請,跟全國的大學主管分享中原的成效與做法,他指出,會後討論時,發現許多學校都面臨人力短缺,僅有2、3名員工外加1位主管,關鍵是很多學校過去不認為此事有必要,因而未有正式編制,僅是以計畫案、專案團隊方式運作,人員大多從原來單位抽調,但這樣通常會非常難以運作。

    元智大學教務長謝建興則指出,比方說預測學生是否能準時畢業時,還需要輸入曠課跟請假紀錄,然而並非每一堂課都會點名,資料可能因此就有缺少,會影響準確率,而當時建立資料庫時,也不會預料到未來所有可能需要的資料,因此在架構設計上要思索保持彈性,方便未來調整。

    校務研究的實際考驗則是,成績以外的學生事務都難以被量化。示意圖,陳品佑攝


    「學生的生活不是只有成績,但其他表現很難量化。」政大校務研究辦公室主任徐士勛則指,這類無法兩化的資料最難處理,其實政大目前也在摸索,透過文字探勘技術,分析如教師記錄、期中預警通知的內容等,此外也試圖透過學生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行為,如使用頻率等進行分析,也會透過問卷進一步蒐集質化資料。

    過去,許多教育決策倚靠經驗,如今更精緻的科技導入增加了更多的參考依據,而這些新技術與變革,將在未來的高等教育中扮演什麼角色,也都有待繼續觀察。

    對此,徐士勛樂觀表示,學校資源有限,雖然最多經費都花在學生身上,但是怎麼樣使用最有效率?這些都要思考,目前校務研究已經開始進展到資料驅動(Data Driven)階段,「不只是告訴你資料長怎樣,而可以更具體地測試跟改變資源配置。」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