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情懷,「一種我存於群體,群體中有我,對於我身處之處和環境周遭,我願意敞開關心與連結,並展現出來」之概念。它是阿德勒心理學的軸心思想,也是阿德勒認為能促使一個人克服自卑,也在環境中擁有足夠安適感(well-being) 的重要關鍵。
換言之,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對於他周遭環境,產生足夠的關懷態度,甚至能夠透過具體行為表現在行動上,他必然能感受到足夠的自信與幸福。這也是許多阿德勒心理學實踐者,渴望與推崇的終極願景。
然而,所謂的「周遭環境」究竟範圍應該涉及多大?
一個人只關愛自己身旁親人,在意他的一切,但對廣大群體的幸福與否,不見得在乎,這樣是否足夠?還是應該要將愛與關懷的展現涉及整體國家或民族,甚至是廣大的全體人類,才是所謂「社群情壞」真正展現?
而涉及小群的「私人情感」到較為廣大的「族群情操」與「整體人類福祉」是否總能共存?甚至,當彼此之間產生衝突與對立之時,何種才是社群情懷的展現?
這個問題的解答,或許能在黑澤清執導的電影《間諜之妻》中,獲得部分解答。
福原優作(高橋一生 飾),一位秉持主義的日本貿易家,因赴滿洲國期間,目睹了關東軍在當地的非人道行為,決定向國際法庭密告。在他眼裡,唯有日本戰敗,才是正義的展現。
為了他心目中的社群情懷,他選擇叛國!
然而他的妻子,聰子(蒼井優 飾),最終的冀盼是與丈夫廝守終身。相較於對世人的情與愛,她更在意的是丈夫與她的存亡。當她知曉丈夫的企圖,她完全無法認同!於是兩人之間產生了衝突。
「你選擇了正義,那我們的幸福怎麼辦?」這是她對丈夫的質問。
當生命出現「抉擇」,承受後果的能力考驗著人性的磨合,從黑澤導演的角度,隨著電影結構與鋪成,我們跟著男女主角的心境一起產生困惑,對人懷疑,產生不安,經歷驚恐,也拉扯價值觀。
一度,徒留畫面而凝結無聲的鋪成,使我們進入了彷彿真空的高壓裡,那一刻,情緒一層層堆疊至幾乎窒息,勾動我們內心深層的恐懼,也才牽動了我們對社群關懷的能力,那一刻,我們都因為經見證他人的苦難,產生不捨,進而渴望改變,想要維護別人的安適。
在兩人的幸福與族群的存亡之間,優作因「看見」選擇他心中的正義之徑。我們也因看見,明白優作的的選擇,更明白小我與大我之間的真實拉扯。
隨著時序的漸進,聰子選擇與丈夫一同面對,但這個選擇卻未必是對世人的大愛,她所選擇的,只是與丈夫同行一途而已。如同她在劇中的重要對白:「你如果是間諜,我就是間諜之妻。」她的社群情懷,並非對眾人,而是僅停止在對丈夫的愛。也因此,她可以不計任何代價,犧牲任何人,包括自己。
故事的結局如何?就請容許我為你留些懸念,讓劇中的主角自行告訴你。而曲終人散後遺留下的感受,是遺憾或是完整,也邀請各位用自己的感知,到戲院裡尋找答案。
但我唯一能確定是,或許社群情懷的執行從不是這麼容易,它攸關著我們對於族群深度與廣度的定義。人所屬族群的層疊交錯之間,相互拉扯與矛盾的存在是必然。愛的本質究竟為何?總因所涉及的族群不同,擴及的連帶邊際效應自然不同。
愛一個人,所以愛他的全部?包括他的一切選擇?
還是因為愛一個人,所以更優先維護他所身處的整體環境和社群?
然而「建立在不正義之上的幸福,能被稱之為幸福嗎?」這是優作對聰子的質問,也導演拋給觀眾,一個懸而未解的人性謎題。
在《間諜之妻》裡,在高橋一生與蒼井優兩位演技爆棚的表演者交手之間,我們看見了私情與大愛之間,這恐怕是永遠無法設下絕對正確的答案,也因為永無正解,只能停留在個人主觀意識裡各自表述。而得與失之間,是深層人性的糾葛。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