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斥「還稅於民」是假議題 前財長蘇建榮:下一代也是「民」  有多餘的錢就該償還

    2023-01-09 16:30 / 作者 徐筱嵐

    去年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是否「還稅於民」吵翻天。前財政部長蘇建榮今(9日)駁斥「違法徵收」指控,更直言「豈有此理」,還稅於民更是假議題。他說,所得稅是落後徵繳,今年所得成長反映在明年所得稅實際申報繳納稅額上,而下一代也是「民」,「我們這一代已經跟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給下一代」,更何況目前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仍是財政赤字,除非借錢花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或服務上,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蘇建榮強調,「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是經濟成長帶來稅源擴增的結果,絕不接受有心人說是違法徵稅的指控,這對所有稅務從業人員,包括稅捐稽徵人員、會計師、記帳士等的嚴重汙衊;維持財政韌性與落實包容性成長的精神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圖片
    蘇建榮卸下部長一職後,首度現身在公開場合,對於「違法徵收」的說法予以駁斥。陳品佑攝




    金融研訓院今與台灣公共議題研究協會、台灣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台灣經濟學會共同舉行「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並邀請前財政部長、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演說「國際情勢分析與近幾年的稅收關聯」,這也是蘇建榮卸下部長一職後,首度現身在公開場合,格外引發矚目。



    蘇建榮一開場就幽默地說,他不喜歡被稱為「蘇前部長」,跟「輸錢」同音,他還是喜歡被稱為「蘇教授」和「蘇老師」,但接著話鋒一轉,沒想到「還稅於民」引發如此大的討論,他的結語非常語重心長。



    編列稅收預算數根據GDP預測及上市櫃公司獲利



    蘇建榮說明,財政部編列稅收預算數是根據主計總處發布的經濟成長預測,以及金管會發布的上市櫃公司獲利,在每年5月到6月進行編列,在預算書編列完畢後,到9月就會送入立法院進行預算審議,要到隔年才會進行實際執行,可以說預算籌編與執行的時間落差近兩年,在此期間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與實際值有差異。



    蘇建榮以證券交易稅為例,證交稅反映當年度經濟狀況,2021年的證交稅很好,意味著上市櫃公司獲利豐厚,使得證券交易稅多出1,500億元,但今年所得落後在明年繳納,而2022年的所得稅增加4,100多億元,是營所稅跟綜所稅增加的緣故,經濟好、消費增,連帶讓證所稅、營所稅等「自然成長」,有些批評者指稱違法徵收是「豈有此理」,掩蓋事實情況,對稅務從業人員和財政學者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



    實徵數大於預算數 蘇建榮提三大方式因應



    至於實徵數大於預算數的時候,該如何使用?蘇建榮認為,基於強化財政韌性與包容性成長的考量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的運用應該要審慎規劃,有三種方式可以考慮,一是減債,融通當年度的歲出,降低預算赤字,或在當年度強制債務還本、增額還債,不必舉新債還舊債,才能實質減債,讓未償債務餘額比率與債限比率擴大,以因應未來重大事件發生時的財政韌性。



    二是「累計歲計賸餘」,也就是扣除強債務還本後,作為當年度歲計賸餘,供未來融通赤字預算財源,減少舉債融通的壓力。



    三是「強化包容系成長的經濟成果分享機制」,很多國際性組織強調包容性成長的經濟成果分享機制,況且稅收成長來自全民共同努力,使經濟成長帶動稅源增加的結果,「絕非違法課徵」。過程中,有些部門或弱勢的中低所得者並未因此獲益,政府須針對這些對象以多餘的稅收所產生的稅計剩餘為財源,編列預算給予補助,讓經濟成長的果實得以真正下滲至這些部門或族群。



    「還稅於民」是假議題 多餘的錢應該公平對待下一代



    蘇建榮不諱言,稅收預算的籌編或有可檢討之處,以縮短實徵數與預算數差異。但是「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所謂的「民」不只是這代人,也是下一代人,我們這一代已經跟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不能因為有多餘的收入就多花,更何況現在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還是財政赤字,除非借來的錢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或服務上,「比較公平對待下一代」。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