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兩週的醞釀,之前遊走在100-11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有了不好的新變化,油價短、中期邁到110-120美元/桶新高價位區已然成形,不過即使國際油價來到了新高的檔次,我們似乎在抵抗能源輸入性通膨上已經下定決心,因為台灣中油自13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不予調整,參考零售價格分別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95無鉛汽油每公升31元」、「98無鉛汽油每公升33元」、「超級柴油每公升27.3元」。
台灣中油表示,本週受沙烏地阿拉伯調高7月銷往歐亞地區原油官價、以及北半球正值夏季駕車出遊旺季等因素影響,導致國際油價上漲。本週浮動油價調整原則之調價指標7D3B週均價又再上漲4.17美元(採購參考指標油價從115.9美元/桶上漲到120.07美元/桶),新臺幣兌美元匯率也貶值0.295元,國內油價依公式計算漲幅為3.72%。按浮動油價機制調整原則,原應每公升各調漲7.6元及9.3元。
但為維持價格低於亞洲鄰近國家(日、韓、港、星),汽、柴油各吸收7.3元及9元;吸收後95無鉛汽油超出30元,進一步啟動油價平穩措施,第一階段吸收25%調幅後四捨五入,汽、柴油每公升各再吸收0.3元。雙重平穩機制啟動下,汽、柴油共計各吸收了7.6元及9.3元,國內汽、柴油價格不予調整。
說實在,沙烏地阿拉伯調高7月銷往歐亞地區原油官價無疑是在石油消費國的傷口上補上一刀的作法。他們會這麼靠勢,除了北半球正值夏季駕車出遊旺季,看好與病毒共存後的旅遊、商務會變頻繁原油需求會增加外,主因還是在俄烏戰爭上,歐盟祭出了第六波的對俄制裁,導致出現了歐盟每日300-370萬桶原油缺口。這原油缺口誰來補?即使歐盟加速自然能源開來發戒掉石油、降低地球暖化,但這缺口是不可能一時間就被補上,所以維也納集團「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及非石油輸出國組織油國」就成了角力所在。
OPEC+的10個非石油輸出國組織油國是由俄羅斯領導,它是被制裁的國家,俄羅斯得去遊說以沙烏地阿拉伯為主的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不要增產;而美國為主的石油主要消費國就要去要求增產。一來一回沙烏地阿拉伯便有了拿翹的空間,因為它是OPEC產能最大的國家,而還有閒置產能的OPEC產油國大概就只剩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了,對、伊朗的石油產能始終也沒有恢復到全輸出狀態,似乎也讓人有所期待,但很可惜和它和西方國家在核談判上沒有取得共識,因此禁運並沒有獲得解除,也就無法供給更大量的石油。
在這樣的情況下,沙烏地阿拉伯為主的OPEC微妙地展開的等距外交,同意增產從每日的43.2萬桶/日增加到64.8萬桶/日,但你也看到了,沙烏地阿拉伯也調高7月銷往歐亞地區原油官價。而64.8萬桶/日的增產量能實際上根本填補不了當前全球需求的缺口,更何況當初日增40萬桶、日增43.2萬桶時,OPEC+就很少、很少、很少(會說三遍,你懂意思的)達成所作的承諾,這怎麼有辦法讓市場相信以沙烏地阿拉伯為主的OPEC會作到增產64.8萬桶/日的說法。
從美國、歐盟五月的CPI物價指數來看,美國通膨率高達8.6%、歐元區通膨率也攀至8.1%,這跟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有關。以美國為例,想壓制高通膨、不往惡性通膨走,除了使出讓經濟降溫的升息、縮標手段外,還得對原油價格上心,仔細看美國的CPI物價指數,扣除能源和糧食價格的CPI指數,核心CPI通膨率是從6.2%下降到6%的,儘管沒有達到預期的5.9%,但從此也可以看到作祟的是能源和糧食價格。
糧食這議題先按下,而能源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石油,美國本身、以及和歐盟合作下,其實有很多手段可以使用,持續降溫經濟壓低需求、商業及戰備儲油釋放;在保障石油團體合理利益下,讓頁岩油加速開發、對委內瑞拉(其原油已可運往歐盟)、伊朗石油禁運和增產策略作一些調整、如何逼得俄羅斯漂流在海上的6200萬桶原油「超賤賣」,這些都是可以抑制油價、回到常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