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hoto by Yuris Alhumaydy on Unsplash)
情緒勒索 ,如最初蘇珊‧福沃德所定義的,是種心理操控的手段。或許是「操控」這個詞呈現出現來的意象太過負面,讓大家產生唯恐避之不及的衝動。但其實情緒勒索很多時候都是被誤用、甚至是濫用,反而讓我們看不清自己的狀態。
自我診斷的第一步,正是判斷你當前的心理狀態。
首先,為什麼要叫它情緒「勒索」?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只是被單方面剝削,並不會有任何實質上的收穫。甚至嚴重一點,你以為自己是在利益交換,其實只是在繳贖金換取暫時的心安理得。
這也是情緒勒索最可怕的地方。對被勒索者來說他們不是屈服,就是繼續承受勒索者給予的心理折磨。不管是恐懼感、罪惡感,這些負面情緒都會給人無路可退的絕望感,最終形成制約、麻木被勒索者的反抗意志。
當你發現自己明明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安危疑慮,卻在跟特定人互動時充滿擔憂與害怕,或是對這段關係充滿負面想像,這就是個需要注意的警訊。
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每種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的要求,或是出自負向情緒的妥協都是被情緒勒索。
如果今天你是接收到明確的威脅而心生恐懼或罪惡感,為此不得不順從對方的命令來消除這些負面情緒,這毫無疑問就是情緒勒索。問題是有時候他人只是單純在陳述自己的需求,我們也會「不敢」甚至「害怕」拒絕對方,這就比較……微妙了。
這也是自我診斷很關鍵的第二步:找出負面情緒的根源。
每個人都有權力在必要的時候表達自己的需求或堅守界線,但有時候我們會把過去負面經驗殘留的情緒投射出來,扭曲我們對當下情境的判斷。
「你要是拒絕了一定會被討厭!」
「不這樣做,你對得起他嗎?」
「像你這樣的人,還好意思提要求?」
這些聲音多少都曾出現在我們自己心中,它可能是過去留下來的瘡疤,或是你跌跌撞撞後建立起來的自保機制。但如果這些聲音變得太過強大,反而會成為我們建立新關係時的枷鎖,進而不斷陷入類似情緒勒索的負面循環當中。
就算對方沒有明確表示(甚至是抱持被拒絕也無所謂的心態),但因為「你」害怕對方被拒絕後會討厭你或讓關係變質,「你」只好迫使自己去應承對方的所有要求。
這樣算情緒勒索嗎?是,只不過你是被自己情緒勒索。
被自己情緒勒索並不一定比較好處理,因為我們沒辦法自己搧潛意識巴掌,只能用各種方法對抗不斷徘徊腦中的疑慮與自我懷疑(受限於篇幅,這部分之後有機會再說)。
當然,也有可能是複合式的問題。當你的弱點被帶有惡意的勒索者掌握,裡應外合之下你更是毫無還手之力。
為了釐清狀況,這時候就要靠自我診斷的第三步:開誠佈公。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在確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向潛在的情緒勒索者明確表達你的感受。包括明確的人事時地物與你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情緒,全部都要坦蕩地攤牌給對方。
不過切記,這個對話的重點不是要對方為你的難受「認錯」或「不能再提出任何要求」——這樣反而變成你在情緒勒索對方,也不是我這篇文章的本意。
因此不要一開場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來指責對方,讓你們保持在對等的地位,以「互相理解」為目的進行對話。
是的,「對話」。
之所以要對話,就是得搞清楚對方真正的意圖,同時讓對方知道你現在的難處。如果發現是你想太多,正好可以藉此修正這些先入為主的想法;如果對方擺明就是要利用你,你也可以趁早制定對策、降低傷害。不管結果如何,開啟對話也是在搶回主動權,把你自己從被動的思維當中解放出來。
或許有些人會問為什麼開誠佈公要放在第三步,這是因為作為開啟對話的人,你的狀態會直接影響整個互動的走向。當你還沒搞清楚這些負面情緒究竟從何而來,你傾倒給對方的也會是同等混亂的內容,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如果對方確實有惡意又夠奸詐,拖太長的對話反而是給他們時間準備對策。兵貴神速,只有在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想問什麼的前提下,這個對話才有直擊人心、 一擊必殺(?)的效果。
如果對方答不出來、甚至拒絕對話?那答案也很明顯了,對吧?
作者:異吐司想;文章出處:Facebook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本文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想用一萬多塊在台北租到家庭式房子,只能租到鬼屋」—— 逃離台北會不會成主流?
繳稅萬歲?心甘情願捧近 3 成薪水給政府,瑞典人親解「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