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星期關於排雲訂餐、餐點品質、協作辛苦等話題爭論不斷,在臉書「登山健行自組隊」的相關討論文章已十數篇,這雖是月經文無誤,但是一個正經且嚴肅的話題。前幾日在奇萊南華路線上(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發生不幸憾事,更引起廣泛討論。
數月前,劉克襄的一句「菜色單調、味如嚼蠟」,遭到許多強烈批評,引發網民、山友兩派論戰。
這是一個被認為不能觸碰的議題,因高山補給不易,用餐要感恩知足,加上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保育的前提下,當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極容易受到非議。筆者寫下此篇的用意,不是要引戰,是希望透過基本的分析與事實情況了解,讓大家有更多的理解與互相尊重。請耐心完整看完全文,思考瞭解文意,不要只看標題就直接評論。
曾有報導估計,台灣經常性登百岳者約有5萬,而曾爬過百岳高山的約50萬,依排雲山莊容納人數估計每年最多4萬人次,近五年曾在排雲山莊住宿者,推估不超過20萬人,不及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一,大多數民眾從未爬過高山百岳,無法了解山屋訂餐、爭論為何。
近來網友對於山屋供餐與協作運補有許多討論與爭論,圖為南湖山屋。(圖片來源/作者王朝弘)
若尚不了解全台各大山屋情況,可先參考相關文章「山友必看!台灣九間山屋地形、水源、供餐、自煮條件比較」,有了基礎了解,才能進一步深入探討。
為何要關心此議題?玉山是台灣聖山,很多民眾都希望能登上玉山,而排雲山莊是登玉山最重要的過夜山屋。此篇文章只是開端介紹,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文章針對每項爭議點進行討論,透過資料蒐集、綜合討論、科學邏輯分析,找到爭議的癥結與共識。
此話題雖只是山屋中的一頓飯,看似無足輕重,但也就是無關政治、宗教,更能藉此議題讓台灣社會有理性討論分析的空間。
民主社會、多元意見,大家都享有言論自由,可充分表達意見與看法。很多事情爭論透過辯論、說明會,讓更多人了解、關注與接觸,這是好事,可進而爭取認同與權益,制定相關法規制度。
當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或建議改善時,不認同者也應予以尊重,瞭解緣由,不應直接扣上道德的大帽子,指這是說三道四、無聊話題,這都無法有效溝通、讓人信服,也不是言論自由的社會表現。
議題討論是社會進步的力量,衝突、妥協、進步。若台灣只能是一言堂,不可表達反對、不認同的意見,此時我們可能還不能投票選總統、喊凍蒜,現在也不能用臉書暢所欲言的討論時事。
有句俗諺「互相漏氣求進步」,好朋友之間善意挖苦對方,可發現缺點進而改善,讓大家更進步。所以任何議題,只要不違反基礎法律、人性,都應該可以被充分討論、表達。即使你不喜歡或反對討論,還是會有一小群人覺醒、討論倡導,這是無法阻止的,因此時代巨輪帶著新觀念毫無懸念的前進,原先保守不動的人,後來也都享受到民主自由改革的成果。
事實上,這幾日臉書社群的討論是有意義,協作、供餐的運作方式被更多人關心了解,爭議也更能釐清,希望也推動政府部門進行改善和制度建立。
排雲山屋餐點時常被山友們提起討論。(圖片來源/作者王朝弘)
事實上山屋訂餐這些話題討論存在已久(數年),尤以排雲山屋的供餐最常被討論。今年2月18日三條魚(詹喬瑜)臉書討論過為何對自煮山友不友善,9月時劉克襄在臉書評論排雲餐點有進步空間,引起軒然大波。
過去這幾年有非常多建言,相信主管機關、業者也都知曉,但未能有正面回應或具體改善,絕大多數的山友、民眾也只能是霧裡看花,並不清楚山屋供餐規定,當然也事不關己,此議題一直無法被充分了解討論,因此未能有效改善和解決。
雖然只是一份餐點,卻一直受到爭論,筆者也實在不解,滿意感恩支持或建議改善者各有立場,從近期許多網路留言來看,很多人並不清楚排雲山莊申請規則與訂餐情況(可能是參加登山商業團),甚至可能未親身住過、或只爬過臉書山也加入戰局,這種不明究理的發言容易模糊焦點,似是而非的言論誤導不太清楚的民眾(完全不爬山、不關心的人),俗稱帶風向。
這篇文章紀錄我對此爭論的一些看法與網友意見,無須爭對錯、論輸贏。凡事都要理性討論,台灣社會才能進步。
無風不起浪,排雲供餐爭議兩方、多方各有觀點立場,但希望透過兩方觀點比較,了解箇中歧異,尋求共識和解決方法。
支持者立論理由、精神,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辛苦、2.感恩、3.惜福、4.保育。
列舉如下:
1. 協作負重運送很辛苦,山上食物是搏命換來的。
2. 高山食物得來不易,有得吃就要惜福感恩。
3. 高山上不能要求太高,有得吃就好,一、兩餐不要太計較。
4. 嫌難吃就不要吃,怎麼不自己背上來煮。
5. 高山上不能要求吃豐盛的山珍海味、美食佳餚,龍蝦、和牛、米其林。
6. 覺得餐點不好吃,可能是因為登山疲累、食慾不振,高海拔導致味覺遲鈍。
7. 高山上吃美食,會造成廚餘增加,不利環境生態保育。
8. 特定山屋需要權利金,不好經營,導致品質下降。
9. 你說不好吃,我覺得很好吃,口味、好不好吃沒有標準。
10. 不要一直談這話題,不要追根究底,他們很辛苦,壓力很大。
11. 協作很辛苦,說不好吃的人沒有同理心、沒有良心。
12. 有得吃就不錯,不要苛求,學習刻苦。
13. 不會自己去經營,標下來做嗎?
14. 要吃高檔料理,不會自己找專業廚師上去煮?
15. 花經濟艙錢,想吃頭等艙。
16. 自己不做功課,排雲餐就很克難,要吃又要嫌。
17. 100個人、100張嘴,無法滿足所有人。
看完上面這些觀點,有幾點提到環境保育、食慾不振、口味沒有標準,這些較能科學議論,之後文章會加以探討。其餘多圍繞在辛苦、感恩、惜福的論點,此牽涉到個人價值觀,若將所有事情的最高原則都定為惜福,那就較難接受其他觀點和討論。協作辛苦,人要感恩、惜福,重視環保、生態,以上我都很認同與支持。
而上列的這些觀點評論,大部分的話都很對,言之成理,平常生活也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但有幾個論點較為特別,例如:標經營權、找專業廚師上山之類,頗有何不食肉糜之感,大抵就是「不滿意、你來」之論調,對於此高山飲食議題討論幫助有限。
另外,食物須搏命換來的這句也說著嚴重了些,協作是很辛苦,是有一定的風險,但不致於到搏命賺錢。各行各業也都風險,你上班出門,交通也有意外風險,職業災害要謹慎提防,但無法完全防止意外發生。不能因為發生意外,就稱協作工作是搏命,要無限感恩。
因位居山區,山屋的烹煮設備一般較為簡單,圖為嘉明湖山屋廚房。(圖片來源/作者王朝弘)
1. 協作運送很辛苦,但與飯菜好不好吃無關,是兩回事,扯在一起邏輯不清。
2. 正因協作辛苦運送,山屋廚師更要珍惜食物,將飯菜煮好。
3. 山屋餐點雖不滿意,但珍惜食物,也是全部吃下去。
4. 提出建議改善的人,不代表對食物不惜福。
5. 餐點要求並不高,沒人要求山珍海味,只希望達到一般水準。
6. 餐點品質和業者所開菜單、山屋廚師廚藝有關,沒人否定協作的汗水辛苦。
7. 社會上大家工作都辛苦,分工合作,付錢換取供餐,貨銀兩訖,心存感謝即可,不用一直掛在嘴上強調。
8. 絕大多數山屋供餐受到山友肯定,僅有特定山屋被提出討論,需要多加油。
9. 山友想自背自煮,但特定山屋對自煮很不友善。
10. 餐點好吃,受大家歡迎,為何廚餘會增加,與常理不符。
11. 舉例比喻:買到海砂屋,但因工人很辛苦,所以要繼續住下去,不要抱怨、求償、換屋,要感恩惜福。
12. 舉例比喻:外送訂餐,餐點不好吃,給外送員負評。
爭論不休,謾罵批評大可不必,唯有透過理性討論,才能更暸解、達成共識與結論。同時必須了解情況,查證事實,聽取各方看法。我也認識多位協作朋友,也能了解他們的工作辛苦,也曾到過阿清村長家泡茶聊天,我自己登山負重雖有限、但也近20公斤,能體會協作負重的辛苦。
餐點好不好吃,的確是見仁見智。若你覺得好吃合胃口、滿意達標,那當然很好。若覺得要加油的人,自然會提出建議,希望改善有更好品質。將協作辛苦危險無限放大,認為建議改善者就是找麻煩、沒同理心,這樣討論就無法針對問題聚焦。
有些人說有得吃就好,代表也知道問題在哪,只是得過且過,反正就是一餐。說惜福的人,也可能是對餐點的要求不高,早期台灣物資嚴重缺乏,有得吃、能活命就很感恩了,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又或者有些長者或瘦身之人,認為清淡無味、低鹽少油才是健康,也習慣這樣的清淡口味。其實這些也都能理解尊重。
(嚴肅話題,腦補搞笑一下)即使現在高喊惜福惜福!CFCF!師父師父的人,等到有一天山屋中推出高山限定美食Seafood Seafood,或許會跟他子孫輩說,若不是我當年在登山界努力提倡,哪有今天的山屋美食。當然這也無所謂,常言道: 40歲後就剩一張嘴(我也40了,這麼說無妨)。
我登山大多只和兒子兩人,到山屋時經常和協作聊天,一開始登山新手時,也常會將對他們的感謝掛在嘴上,但許多協作都跟我說這是他們的工作,習慣了、理所當然,他們也不需要特別感謝(應該也聽膩了)、同情或特別稱讚,只要基本尊重即可,把飯菜吃光光、沒有廚餘,說句飯菜超好吃,就是最好的肯定,他就很開心了。有時過度的感謝關心,只會造成當事人負擔。
運補過程中的安全和身體健康,他們自己會小心注意,他的爬山經驗與體能是和你是不同等級的世界,若有天幸運的在山上遇到陳彥博,你會跟他說「你跑這麼快很危險、小心膝蓋退化」嗎?話還沒說完,他已跑到另一個山頭。
以上當然不是所有協作的想法,若有協作看到此文、有不同看法,例如希望更多讚美感謝、掌聲鼓勵,相信山友也都很願意表達感謝之意。
註:本文為系列文第一篇,未完待續。
作者:王朝弘 原文連結:山屋供餐與運補討論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直昇機與救護車從來就不是免費:我製造了一場山難,也付了我的帳單
登山失聯怎麼辦?除了牢記保命4口訣,這保命裝備一定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