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丹尼老師專欄│台北公車增設「讓座鈴」 讓「隱性需求」觀念倒退、貶低市民素質

    2020-11-27 18:50 / 作者 陳玠婷

    北市府公運處昨日宣布將在仁愛幹線上試辦增設「博愛座讓座鈴」,民眾按下後,車內會廣播「親愛的乘客您好,請您讓座給有需要的人,謝謝您的配合」,這不禁讓人聯想著名的史金納箱。



    史金納是著名心理學家,他在1938年設計了一個帶有壓桿的箱子,發現老鼠在壓壓桿與取得食物的過程中,成功被制約,是行為學派重要的基礎。這股行為學派炫風,使得當時教育現場一窩蜂研究如何透過「刺激」與「反應」建構學習行為。至於個體怎麼思考完全不重要,更別提內在動機、道德準則、自我實現了。

    台北市公車「仁愛幹線」開始實施「博愛座讓座鈴」,引起各界正反不一討論。(圖片來源/unsplash)

    讓座哲學早已是公共政策長期以來的問題

    博愛座的設計,從早期的「請禮讓老弱婦孺」到「請禮讓有需要的旅客」,涵括的面相變得更廣泛。然而,隱性需求難以被看見,讓座美意往往淪為情緒勒索,是這一個公共政策長期以來無法規避的問題。



    在高中公民課程中,對特定群體實施「差別對待」以達成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一直都是重要的條目。設置博愛座,並透過廣播宣導與顏色上區隔,希冀在資源分配更照顧弱勢者,這固然是美意。然而,這個政策能達到上述目的嗎?臺灣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又是真那麼低,得靠這種約束才能達成嗎?


    讓座給有需要的人,本應是同理心的展現,是本於自身道德就該這麼做的。此時,若設置博愛座,甚至是讓座鈴,反而會出現許多怪現象:

    1.有隱性需求的年輕人礙於社會觀感不敢坐

    2.人滿為患的車廂,博愛座卻空著(資源閒置)

    3.勇敢坐上去的年輕人易遭到社會貶抑的凝視,少數甚至遭到暴力對待或情緒勒索

    4.坐在普通座位的旅客,想說反正已經有設博愛座了,見到需要的人也就下意識不讓座了


    參考日本讓座文化 或許台灣問題有解

    將視野看向高齡化更為嚴重的日本,他們確實也有「優先席」的設計,但文化中不把「讓座」視為理所當然。這與幾個重要文化慣習有關,一來日本長者追求「健康」,步行與站立是老年人維持良好身體機能的關鍵,因此長者不將「坐著乘車」視為當然。另一方面,日本長者普遍體諒年輕人的工作環境與壓力,更清楚知道工作十幾個小時的上班族,比自己更需要那個座位。



    我在研究所修習「專業倫理學研究」一門課時,教授曾言「當一個國家拼命宣導某一個價值時,其實就代表這個國家很欠缺那項價值」。例如某國政府在城內到處懸掛「請勿隨地大小便」的布條,即代表那個國家的人民鐵定常常隨地便溺,否則政府何需宣傳呢?



    立意良好的政策,有時會迎來不那麼美好的後果。博愛座的設立本身即是將讓座的美德,訴諸公審、他律,更別說加裝按了會廣播叫人讓座的鈴鐺了。除了長得太像下車鈴,誤觸率必定極高外,簡直貶低市民素質,把人當史金納箱的老鼠看待。

    更多太報報導

    明倫社宅「44坪租金4萬」你要嗎?都發局:已參考周遭行情打5.5折

    不甩男友翻白眼,英女穿豹紋、螢光粉拍出好看穿搭「不要為了別人活」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