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電影《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在台上映 17 天,票房已破 3.6 億元,榮登台灣年度票房冠軍,也因為《鬼滅之刃》的高人氣,網路近期瘋傳劇情中的鬼殺隊與台灣八家將相比較的網路哏圖,稱兩者有極高相似度,引發眾多網友共鳴。
對於民間或媒體常把八家將戲稱為「8+9」,還總將他們與社會事件作負面形象連結,文化部 16 日於臉書粉專發文,在詮釋台灣這項民俗技藝之餘,也希望扭轉人們對該文化的偏見。
圖為陣頭文化。(圖片來源/by golfamigo on Pixabay)
貼文一開始,就將這種台灣特有傳統宮廟文化形容得維妙維肖:「那些畫著臉譜、手拿羽扇或手銬的陣頭,在大街上充滿氣勢地踏著有力的步伐,伴隨鑼鼓、鞭炮聲連結起長長的出巡隊伍,莊嚴又熱鬧。」
其實,台灣的陣頭分為八家將及官將首兩種,根據《台灣大百科全書》,兩者在藝陣動作、地位、原始發展地、臉譜、手持武器、陣式上相異,但都屬於民間傳統藝陣的一環,主要在神明出巡時,執行為神明開路或是輔佐抓鬼的任務。
練成陣頭不是件易事,家將們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習得複雜的裝扮與藝陣形式,甚至還得將各項禁忌與規則內化於日常生活。例如,開臉時禁言、遇到別的陣頭時要以手中羽扇遮面,或是出軍前茹素等,都是共通且基本的守則,不同的家將團、官將首團還有自身更細瑣的規範。
而只要踏進廟埕,每個角色就會各司其職,踩穩步伐、透過儀式感強烈的陣勢,以傳達傳統信仰的深沉意義,更往往展現出強勁力道與震懾人心的氛圍。
不過,文化部也提及,近年來大眾常將青少年犯罪、違法鬧事等負面形象,與家將們做連結,不僅忽視背後的社會結構因素,無形中也造成對宮廟文化的刻板印象。
文化部認為,家將們在傳統社會中扮演安定人心、凝聚地方的關鍵角色,現在仍是許多地方重要的生活重心,也是許多年輕人尋求歸屬感、建立自我價值的精神依歸。隨著陣勢發展演變,各地陣頭結合流行文化和在地特色,已長出不同的藝陣樣貌,更展現多元豐富的文化生命力。
因此,文化部呼籲外界拿掉偏見,畢竟民俗藝陣文化需要大家一同守護,「一味將傳統藝陣文化擋在門外,損失的是看見不同文化的可能,更會錯失傳承珍貴技藝的機會。」
對此,許多網友感到心有戚戚焉,表示「文化需要被理解並屏除偏見」,有人認為「文化本身沒問題,病了的是參與的人」,表示若是本著傳承的心去接觸這項文化,應該讓人看到文化的驕傲,且自覺、約束自身行為,而不是讓陋習成了普遍民眾對廟會的印象。
也有人呼籲文化部應多辦官方比賽、透過薪傳獎肯定傳藝者,才能讓文化與技藝傳承走在正途上,「如果比賽越辦越少,那陣頭當然只能漸漸淪為地下控制的武力集團,被拿來當作暴力集團的代名詞。」
近年來,台灣陣頭不再限於宗教面,還開始結合藝術和文化。儘管台灣民俗常將女性視為禁忌,因此家將多由男性擔任,如今也開始出現「解禁」趨勢,南部就有台灣第一支女子八家將(台灣振宗藝術團),自 2009 年成軍後逐漸走紅,甚至還藉由赴日本上節目、巡迴各國表演的方式躍上國際,以推廣台灣的陣頭文化。
特別的是,這些女團員在擔任陣頭時的臉譜只開半邊臉(畫半臉妝),藉此代表宗教和藝術的結合。
2019 年,台灣本土自製的遊戲《打鬼Pa Gui》更登陸 Steam 平台,該遊戲的時空背景設定於台灣早期年代,透過真人真事改編,遊戲團隊製作期間還曾到宮廟田野進行調查,考據內容包含台灣民國初建築、宮廟陣頭、遊戲角色外型與腔調。該遊戲甚至有中文、英文、日文版本,令許多外國人眼睛一亮,同時象徵台灣藝陣文化有了更發揚光大的舞台。
更多太報報導
「我說只想留台一年讓他們大笑,結果我待了 20 年」用聲音紀錄台灣的阮安祖
在街上「潛水」|夜間潛進一個個箱子的副業,為他一年賺進 289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