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曲智鑛專欄|校園中排擠事件頻傳,該如何解決孩子的霸凌傾向?

    2020-10-27 10:48 / 作者 洪采姍

    還記得高中時期,有一個同學惡作劇,將營養午餐的蘋果丟在同學的置物櫃中。導師發現後很生氣,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破口大罵:「你以為你是誰!沒有人有資格這樣對待別人!」


    校園霸凌層出不窮。(示意圖來源/Unsplash)

    被丟蘋果的同學是班上公認的「怪咖」,是一位不擅言詞的留級學長,經常獨來獨往,和班上同學也鮮少有交集。在我讀高中的那個年代,霸凌一詞仍未普及,但我相信從古至今,這樣的行為在團體中沒有少過。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從2017年至2019年高中職以下學校霸凌通報案件逐年增加霸凌也成為教育環境中被重點關注的議題



    維基百科中提到:霸凌又稱欺凌,指的是帶有惡意、情緒的言語或行為,不論時間長短,惡意多或少都是霸凌。學者也提出霸凌是指個體反覆的遭遇在一個或多人的負向行為,事件並非偶發具有長期多次發生。



    在融合教育的現場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回歸普通班的學習環境。對於普通班教師而言,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加入常對教學與班級經營帶來影響。不論是要考慮學生程度的差異化教學,或是因應學生的情緒行為與人際互動問題,對教師而言都是挑戰。



    對於同學而言,彼此的相處與適應很多時候也存在問題。如果我們從同儕相處的實際狀態來思考霸凌議題,能衍伸出非常多的討論。舉例來說,班上一般的同學,不喜歡和特殊生相處,分組的時候沒有人願意跟特教生一組,這樣算不算關係霸凌?有情緒行為問題的特教生屢次干擾班級課程的進行,同學用不客氣的語言強烈「提醒」他,這樣算不算是言語霸凌?

    霸凌事件逐年增加。(示意圖來源/Unsplash)

    講話直白、常自顧自的不斷發言,心理想什麼,嘴巴說什麼,引起同學反感,常私下議論他。我相信,這些因其特質引發的外顯行為的確對其他同學造成干擾。但這些「行動」與霸凌的定義相近。這樣的現況也常造就一種後果,特教生的家長覺得自己小孩在學校被別人欺負;一般生的家長認為特教生影響到我孩子的受教權。



    的確,對於許多被干擾、被影響的孩子來說,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真的很討厭!心理一定常吶喊:「我們為什麼非得要承受他們的情緒?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友善和包容?我就真的不想跟他一組啊!老師為什麼要勉強我?」



    我認為導師整個教學團隊是影響整件事發展的關鍵。關鍵在於特殊教育需求學生能改變自己在環境中的表現,持續的進步,而這樣的進步是要讓其他人有感的!最大的「標記」是特教需求孩子的外顯行為而非診斷名詞,他人不是因為「自閉症」或「過動症」感覺不舒服,而是互動方式和行為。



    我相信特教需求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大多時候不是他們願意的,我也相信改變需要時間!但是整個環境被擾動是事實,教師與教學團隊需要讓其他孩子理解,這個過程大家到底有多努力,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和我們不同的個體,我認為這是有價值的教育目標,不應窄化「受教權」的意義。

    作者認為,導師及教學團隊是特教生與一般生相處的關鍵。(示意圖來源/Unsplash)

    當然,教師在處理這樣「衝突」的情境,需要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的權益是被重視的,沒有人需要無條件的接受別人無禮的對待,每個人的權益都需要被伸張。老師是否願意正視,能否以合理的方式替主持公道,能否引導孩子們思考將是關鍵。



    對於霸凌的思考,我相信要讓其他孩子們理解:我可以不喜歡他,但即便我再討厭他,我也沒有權力這樣(欺負)對待他!我可以不想要和他一組,但我不應該慫恿其他同學不跟他一組。霸凌成立的關鍵在於惡意與情緒性,這樣的惡意容易展現在語言、肢體行動或操弄關係。



    對於學校而言,暢通的溝通管道,傾聽孩子們的聲音。透過輔導策略與校內外的輔導機制創造實質的改變,對於特教生的輔導要秉持信心,不然容易傳遞負面的訊息給其他的孩子。單純的安撫,一昧的要求其他孩子包容忍讓只會造成反效果。



    對於家長而言應實事求是,陪伴孩子面對問題,看見孩子真實的需求,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的尋求輔導資源的支持,協助特教需求的孩子在現在的基礎改變。遇到問題時要和學校合作,幫助孩子對於學校生活有更好的適應。努力尋求與孩子合作,要盡可能的區辨那些問題與影響是孩子現在能力還無法控制的,避免對其過度究責,在霸凌的關係中這對個體來說是嚴重的二度傷害。即使他的行動對他人造成影響,但這也不代表他就需要承受他人無理的(霸凌式)對待。



    孩子們在成長階段難免犯錯,面對潛在可能的霸凌問題,可引導孩子們從法律層面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許多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並不是認錯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教育的價值在於讓每一個人變得更好,108課綱的核心價值「自發、互動、共好」應讓孩子們理解自我與他人的不同,練習欣賞多元的價值,並學習彼此尊重,友善的環境與校園安全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霸凌/被霸凌者?

    曲智鑛專欄|從職棒「球是猿的」、「本壘攻防戰」爭議,看如何學會情緒控制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