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成立20年,除了工作人員的努力,更不可或缺的是認同、支持我們理念的志工、捐款者、讀者及會員。他們大多默默低調付出,謙虛地說「沒什麼沒什麼~你們才辛苦~」。但我們都知道,每一份鼓勵,都是極為珍貴的心意。不論是捐款、捐發票或是實際行動,在守護環境的路上,我們也因此更有力量繼續努力向前。
這封信,想跟你分享這些可愛的心意。
蔡志豪,江湖人稱Bruce。學資訊工程的他,是珊瑚礁體檢的資深志工,2015年開始陪伴環資,闖蕩台灣海域。
聊起潛水,Bruce劈頭就自稱「軟爛潛水員」。
「真的啊,我的耐力最多就到(東北角)的蝙蝠洞~」比起為了拍攝絕美照片、熱衷於探索國內外潛水聖地、秘境的潛水愛好者,Bruce是那種「省力」、「隨性」類型的。
「有泡到水就算數了啦!」但即使是如此佛系潛法,泡水泡久了,也想在海裡找些事做。2015年,他在前一份工作收到了「珊瑚礁體檢」的活動訊息,便抱持著試試看的心情,報名參加。
第一次參加體檢行動,被分配到「魚類組」。不料,潛完一輪後,Bruce發現大事不妙——雖然看到了豆娘、霓虹雀鯛等魚,但需紀錄的指標物種卻杳無蹤跡!
上岸後,面對協會工作人員親切招呼,他只能閃避,害怕對上視線,就像老師在台上問問題時,台下學生都會瞬間低頭,以免被點名回答。
真的沒有嗎?不服輸的他,決定挑戰第二次、第三次......,然後就這樣跟著協會走過了東北角、蘭嶼、澎湖、綠島等地。
對Bruce來說,參加珊瑚礁體檢,是與海建立了另一層關係。
因為體檢前必須參加訓練,學習如何佈線、下海後要記錄的物種等等,會知道生物和環境的關聯。例如資深潛水教練陳玄州曾分享影片,說明珊瑚礁指標魚類裸胸鯙、石斑有合作狩獵的行為。他本來不曉得,知道故事後就開始注意,果然在潮境公園也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來珊瑚礁體檢可以學到東西,從認識海洋物種到其生存環境,是從點到面的學習。Bruce直說「這是好事!」,他舉「底質」為例,一般都是觀察魚、珊瑚等生物,但底質也是珊瑚礁生態系的重要基礎,透過實際操作監測,至少能認得十種底質,像是海綿、海藻等...。上岸後,科學指導員也會跟大家討論觀察到什麼,整個活動富有遊戲性,讓人覺得「有趣」。
除了珊瑚礁體檢之外,Bruce後來也會參加陳玄州教練組織的淨海行動,養成了隨身攜帶「洋蔥袋」的習慣,下海就像「巡田水」,順手會把看到的海洋垃圾撿起來。
他注意到,攝影時得追著這些海洋生物跑,但在體檢或淨海時會特別小心不引起太多擾動,海洋生物像是察覺到這份善意,會在旁邊看。比方有一次,有隻小透抽還是小軟絲,在他一下海時跑掉。
他專注於剪除纏在珊瑚上的魚線,一抬眼,瞄到小傢伙帶著幾個朋友過來,游蕩一陣後消失。他繼續清海廢,小傢伙們又漂回來了,這次手裡還抓著魚,邊吃邊看他工作,像「鄉民」看戲一般,很有趣。
這幾年慢慢接觸環境後,覺得台灣土地的生命力很強。「它不斷給我們機會」Bruce說,像潮境公園成立海灣資源保育區後,生物密集度和多樣性都很不錯,所以「有保護真的有差」。
而最近親海風氣漸盛,他開玩笑說,國外看到的是魚球,國內是人球。但也算樂見其成。「我們本來就是海島國家,就看後續怎麼引導」。他認為,若能與更多潛店合作,推EcoDiver(生態潛水員)證照,對於珊瑚礁體檢和守護台灣海洋生態,都能產生更正面的效應。
Bruce笑說,我們知道環資的錢、人力不多,在這種狀況下,還能持續辦理超過十年,並維持不錯的品質,代表活動設計在專業、可操作性、成本三個層面,已達到平衡。不過呢,目前潛水界知道珊瑚礁體檢的還是小圈圈,想再擴大影響力,可能得在社群上再多下點工夫。
作者:詹嘉紋
文章出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