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莊詠程專欄│新鮮人平均待業20周:三個提點打破求職盲點

    2020-07-01 11:23 / 作者 陳玠婷

    「隨著畢業一天一天接近,最近我總是胸悶、透不過氣,有時還會心悸,感覺好茫然,也不知道前途在哪。履歷投過一封又一封,總是沒有下文,有時會灰心的覺得,好像自己這輩子甚麼都做不成……」




    大四的他出身單親家庭,靠著學貸和半工半讀好不容易完成四年的學業,畢業的時刻象徵著自己終於也能獨立不必倚靠他人,甚至還能替家裡分擔些責任。



    於是早在半年前他便開始投履歷,在石沉大海幾個月裡他不斷檢視自己:讀書時總為了籌生活費到處打工,卻因此錯過了在相關企業的實習;過往的課程當中從沒訓練過自我表達,在面試關卡裡不斷吃螺絲,連套像樣的西裝也沒有……看著眼前的他,我不禁想起過去初上台北的自己,曾幾何時,也同樣為了生存而不斷質疑著自己。




    圖片
    畢業生平均待業20周,容易產生不自信、不確定性的恐慌。(圖片來源/Pixabay)




    你有求職盲點嗎?



    六月,校園中總看見一批批學生大汗淋漓的穿著學士服,在享受著成為社會新鮮人前的最後一哩路;而每一年,也總不乏有群學生在這最後一哩路前擔憂著前途:所學科系沒有足夠職缺、看見的每份工作都要有一年以上經驗、不甘心投入業務工作,又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報導上都說新鮮人的平均待業時間高達二十幾周;也有些糾結自己讀了這幾年書,找到的工作要是和自己所學不同,似乎又對不起過去念的幾年書。只是要真的找到和本科系相符的工作,又擔心起過去幾年的學習,看起來在工作上又總是難以接合。



    種種的擔憂在畢業生心裡盤旋,而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這群新鮮人面對的,恐怕可以想見是更加困難的情境。新鮮人的恐慌是否真的其來有自?的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企業對於專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期望求職者具備專業外的不同技能,最好具備外語溝通能力,而技能證照化的趨勢更是無以抵擋,即便是入行門檻相對較低的保險業,為了因應不同方案,少說也得考上兩三張證照,更遑論其他需要長時間培養專門技術的職業了。



    三個提點:降低標準式首要



    即使現實對於新鮮人確實不那麼友善,處在大環境下的我們仍然必須面對著生活。要怎麼在畢業這樣尷尬的時間點裡自我調適,試著減少對這樣不確定的未來所有的惶恐,或許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降低求職標準:或許是過往影響,大部分的新鮮人對第一份工作特別講究,總希望能發揮所學、有一定發展性、符合自己興趣、還能在工作中持續成長。然而事實上是,現代產業變遷速度非常快,已經不像爸媽那一輩可以在同一間公司升遷到退休了。



    事實上,理想工作的想像帶來的或許是更久的待業期,而待業往往使得新鮮人對自我能力產生更多的懷疑。這當然不是要新鮮人對所有工作來者不拒,但當公司沒有餘裕培養人才,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的是,要怎麼裝備好自己,去面對求職市場的現實?



    培養技能與資歷一樣重要:要從工作中自我培養,其實重要的或許不在工作內容當中,也許各行各業對於專業技能的要求不同,然而工作當中也同樣具有某些「共通職能」,例如:溝通表達、問題解決、創新思維、團隊合作等。



    上述的共通職能,透過學生時期的課堂或活動參與經驗,可能已經有部分新鮮人具備一定的能力,即便沒有,在工作後的職場中也必然會遭遇相關的情境;重要的是,當每接到一項任務時,我們是否能夠理解到自己需要發揮或培養甚麼樣的能力?又是不是能夠從中慢慢挖掘到自己的優勢強項?當我們能夠清楚自己在工作當中培養的能力,並且能夠將其複製到其他任務當中時,這些能力就足以讓我們攜帶著到各個場域,為更理想的工作與生活寫上一筆履歷。



    允許自己暫時的停頓:當然,無論準備多少,如同今年的疫情一般,大環境的變化仍然可能對我們造成影響。有時候,允許自己停下休息,並且趁著這段休息的時間,去探索、覺察自己在生命當中追求的理想,反而更能少走段冤枉路。有時,只有不再忙碌趕路的片刻,才能體會到生命當中對我們而言最珍貴的寶物。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