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成為台灣史上首位被罷免的直轄市長後,高雄市長補選也隨之展開。未來的高雄市長不論是誰,勢必得面對目前高雄地方上重中之重的問題──經濟。韓國瑜之所以能打敗在高雄執政二十年的民進黨,靠的就是「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這樣具體勾勒未來願景的口號,可惜韓國瑜無能實現承諾,淪為只想靠「路平、燈亮、水溝通」等例行工作蒙混過關的市長,自然被超過九十萬的市民認定不適任。
如果未來是民進黨人士擔任高雄市長,就可以為高雄增加就業機會,讓人口不外流,北漂青年回家,在地人發大財嗎?為什麼執政二十年的民進黨未能改變高雄的經濟現況?
在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後,高雄就能經濟再起飛嗎?(圖片來源/樂高雄粉絲專頁)
其實高雄的經濟瓶頸,幾乎就是台灣產業發展碰到的問題,現在高雄都會區的人口規模,奠定在上世紀七○年代展開的十大建設,以及隨之發展的重工業、加工出口等一般製造業。十大建設中就有石化園區(仁武、林園兩處)、中鋼、台船等三項以高雄為基地,製造出來的塑膠、金屬原料又在高雄加工,然後透過高雄港送到全世界。這樣廠港合一的發展模式,自然讓當時的高雄欣欣向榮,年輕人不斷移入並在高雄成家,讓原高雄市人口突破直轄市門檻(1967年僅67萬人,1987年已達到134萬人)。
然而這樣的生產模式到九○年代已到達瓶頸,提供大量工作機會的製造業紛紛移往中國、東南亞,煉油煉鋼等跑不了廟的重工業雖然留在台灣,但因為環保問題,也很難再大肆擴產。台灣此時發展高科技代工業,可是高雄與高科技代工業的地緣關係不如北部,甚至不如台南,所以幾乎沒有從新一波的產業轉型中獲得任何利益。
十大建設是中央主導的計畫,重化工業也是中央衡量台灣整體產業發展後布局在高雄。換言之,一個縣市政府的主要產業,因為涉及國家資源的整體分配,幾乎都是由中央政府主導。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地方政府互相競爭,向中央爭取各種XXX園區,並且為了搶到某園區衍生種種徵收土地的爭議。地方政府真正能自己施力的部分,往往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服務,像是商圈的營造、景點的行銷等等,這也是為什麼近二十年來地方政府轉向比賽觀光服務,搶辦各種節慶活動。
各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上能施力的點主要在於觀光服務,也因此搶辦許多節慶活動。(圖片來源/樂高雄粉絲專頁)
2000年之後中央政府政黨輪替,由於地方和中央同黨執政,高雄的經濟問題屢屢成為藍綠攻防焦點。國民黨結合親藍媒體批評扁政府不會拚經濟浪費高雄港,民進黨只是讓高雄市容變漂亮而已。事實上,扁政府任規劃許多高雄重大建設,例如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流行音樂中心、高雄世貿展覽館等,這些東西雖然都是硬體建設,但是對一個城市從重工業轉型到服務業來說卻至關重要。有了理想的空間,才能吸引各式服務業進駐,創造並輸出文化,便利的交通讓人流往來更快速,自然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吳敦義內閣時期,曾推出高雄海空經貿城計畫,號稱在高雄投資2600億,但不久被綠營民代戳破是把前朝已核定、進行中的計畫兜在一起。
整體馬政府時期,除了因為開放中國觀光客,讓高雄部分商圈感到人潮變多之外,對高雄產業轉型的幫助微乎其微,過度依賴中客造成的問題更不必多說。蔡英文執政後積極發展國艦國造、風光發電,讓高雄原有金屬工業、造船業有新的業務和技術,對強化高雄產業的體質是有正面影響的。
未來的高雄市長,必須思考如何與中央攜手合作發展經濟,對於產業轉型必須有具體可行的方案,才不會重蹈韓國瑜的覆轍。
作者:老實話
※「眾聲視野」匯集各路觀點,成為大眾的傳聲筒。歡迎投稿至太報:contact@taisoun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