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乾淨就是真的乾淨嗎?清洗劑越濃清潔效果越好?在完成清潔後廚具就可以馬上使用?大多數人對於衛生仍有許多誤解,讓我們一起來破解那些似是而非的清潔事。
Photo by The Honest Company on Unsplash
對許多人來說,衛生就是「把手洗乾淨」。但實際上,正確的衛生管理工作對食品安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降低食安風險、防止危險物質污染食品最重要的步驟。然而根據安潔拉・阿南達帕博士(Angela Anandappa)的說法,一般人對於專業的衛生清潔仍多項重大誤區存在。究竟關於「衛生」,我們常見的誤解有哪些呢?
不管是去餐廳或是健身房,大家對衛生的定義都是東西擺放整齊、設備看起來乾淨就好了。所以清除碎屑、擺放整齊,就成為一般清潔工作的重點項目。但事實上,專業的清潔工作非常複雜。必須事前先行規劃、安排日程、雇用和培訓專業人員,並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衛生知識及正確的操作程序,才能正確清潔。
而在清潔步驟上,阿南達帕博士則推薦「七步驟清潔法」,也就是:
消毒是清潔的最後一個步驟,而其中消毒劑(Sanitizers)是一種被用於食品工業的化學品,它可以讓許多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有害微生物顯著減少,但是卻無法完全消滅。事實上,即使依照所有指示步驟使用這些消毒劑,像諾羅這類病毒、或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這類細菌仍可以存活。
消毒劑也對已經形成生物膜(biofilm)的微生物不起作用。這是微生物自己生成的一種保護機制。簡單來說,家中的水槽、馬桶、魚缸等未久清洗時,會在表層形成薄薄的一層滑膜,通常這就是一種生物膜。在醫學中,人類大約65%的細菌性疾病有生物膜參與。而這才是清潔工作的主要重點目標。所以在清潔之後才必須立刻消毒,以消滅產生生物膜的李斯特菌,確實達成消毒工作。
食品安全及衛生工作是否得當,與一個食品加工企業是否得以生存息息相關。許多第一線的衛生清潔人員,他們應付的環境包括高濕與高熱、濕滑地板、密閉空間、冷藏室等地方,都並非所有人可以負荷。一班衛生專業人員通常需要具備良好的體力、敏銳的觀察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以確保設備在生產食品時的良好衛生條件。
Image by tookapic from Pixabay
很多人都會覺得消毒劑的劑量越多、消毒的效率就越好。但其實,常用的商用消毒劑需要的並不是高劑量,而是足夠的接觸時間,至於所需的反應時間則視每種消毒劑不同而定。所以在消毒以前,都需要仔細研讀使用說明,並且按照指示使用正確的劑量,太多或太少的消毒劑,都有可能減損消毒的效果噢。
現代腳步快速,食品製造的進程也是如此。由於時間壓力,許多食品生產商會在消毒結束後短短幾分鐘後,就將設備投入使用。然而事實上,許多消毒劑需要至少10到30分鐘的接觸時間,才能夠徹底消毒。而在這段期間過後,至少也要用肉眼確保消毒劑的痕跡完全消失後,才能投入使用。
有水的地方常出現細菌,但並不代表乾燥的設備就絕對沒問題。如果在過去一年有出現任何可疑現象,即使是乾燥不會碰到水的設備,也要按照衛生標準作業流程徹底清潔。例如從喜瑞爾穀片、寵物食品、煎餅一直到乳清粉,都曾經發生過因為乾燥設備沾染上沙門氏菌而必須召回的案例。
至於常見的不碰水清潔方法則是:將大顆及可見顆粒清除後,再在乾燥表面上塗上含有酒精的消毒殺菌劑。這樣就可以防止病原體滋生,並且預防細菌形成自我保護的生物膜。
實品零售是生產商的最後一道程序,良好的洗手方法對防止交叉感染非常重要。雖然使用洗手液就可以殺死流感病毒,但是要去除食源性病毒,就只能通過有效的洗手法。
絕大多數的食源性病毒都與糞便污染有關。因此,員工正確的洗手部位應該包括指尖、手指間的縫隙,一直到下手臂。在洗手時要使用肥皂,搓揉20秒之後再用水沖掉。此外員工在打噴嚏、咳嗽或觸摸身體任何部位後,也都需要洗手。
很多企業容易將衛生清潔員工視為可隨意替換的勞動力。也因此使得大多數清潔員工更替頻繁(大約3個月),導致部門必須不斷進行更多基礎培訓。然而,一名良好的清潔人員對生產安全食品至關重要要。例如Chipotle這樣的連鎖餐廳就表明,供應商和餐廳的差勁衛生條件,可能直接影響客戶忠誠度和品牌的信用。因此在培訓衛生清潔人員時,必須確保他們擁有健康的工作場所和政策,並防止病人工作,同時提供充分的財務保障。
文章出處:真食誠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