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淘寶台灣大舉宣布招商,引起電商圈注目,實際上阿里巴巴體系一直都在嘗試從不同的管道進入台灣,包含培訓、網紅、投資等等。這次是首次讓台灣人能夠在淘寶台灣上開店(以往要開店必須有中國的手機、銀行帳號),並且提供跨境供銷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商家專注賣貨與客服,商品及配送由官方處理。
這點引起了「養、套、殺」的批評,主要內容引述《數位時代》報導如下:
「跨境供銷」模式帶來的效應有哪些?余宛如歸納有三點,首先是阿里巴巴跟淘寶都有超強集貨物流能力,物流成本低到其他台灣賣家將無法比拼。
其次,從美國跟泰國等例子可見,淘寶充斥侵權仿冒商品,大量低價進入市場將摧毀當地商品品牌,因此她也呼籲消費者「不要因為便宜就上當。」
第三是不公平競爭。「我們對有些產業敏感度太低,其實兩岸機會不公平,台灣業者被中國封網,絕對看不到台灣電商平台賣產品到中國消費者手裡。」余宛如說,泰國許多媒體已經在探討淘寶大量仿冒品進入泰國對正牌的衝擊,美國更早已將淘寶列為黑名單。
台灣人經常使用淘寶購物。(圖片來源/截自淘寶網站)
筆者認為,淘寶貨來台早就行之有年,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四個管道:
1. 直接上淘寶網買,許多消費者會利用支付寶、信用卡的方式直接上中國淘寶購買。
2. 蝦皮賣家,蝦皮有許多中國賣家、也有人採用淘寶訂貨蝦皮銷售的方式在台經營。
3. 中小型電商,台灣許多電商依靠「選品店」的模式,實際上是以淘寶貨為主,自建官網在台灣銷售。甚至中大型電商也能買到一模一樣的淘寶貨。
4. 夜市地攤,許多人到淘寶或阿里1688平台批貨,在夜市翻好幾倍價格賣出。
事實上,承接許多政府專案的青創總會,也開設課程教民眾如何從淘寶批貨到蝦皮賣。
淘寶批貨、蝦皮銷售線上課程。(圖片來源/截自青創學院網站)
因此,淘寶的商品早就透過不同管道來台灣,有許多蝦皮賣家、電商業者、夜市地攤都賴以為生。而淘寶台灣推出的「跨境供銷」,其實只是把這些利潤,從蝦皮、夜市及其他電商業者中拿回來而已,說「掏空台灣」可能太過嚴重。
從蝦皮來台的經驗來看,雖然擠壓了不少台灣中小電商的生存空間,但實際上也加速了電商龍頭網家集團的轉型,甚至讓更多原本在FB的個人賣家轉到電商平台,進一步做大了整個電商的份額。淘寶台灣也會投入更多的行銷資源與補貼,從蝦皮的經驗來看,對台灣電商整體環境或許是好事。
通常新型平台會有新的流量紅利機會,對業者而言,例如早期Facebook的廣告紅利、LINE@訊息吃到飽紅利、蝦皮免運紅利及對餐飲業者而言的外送免運紅利,無不如此。淘寶台灣為了擴大規模所投入的讓利與行銷資源,正是電商業者可以有所把握的新流量紅利,重要的是藉著把握流量紅利而趁機坐大,而不是變成賴以為生。
退一步來說,如果淘寶台灣的消息能讓更多社會大眾關注,進一步讓更多企業投入電商領域,對整體電商產業來說,反而是一種加分。此外,如果淘寶台灣發展完善,並且進一步可以與Lazada串接,如同蝦皮希望帶台灣業者跨入東南亞一般,對於台灣業者前進東南亞,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