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當韓粉成為民意主流—想消滅亡國感,先掌握這把溝通金鑰

    2019-06-06 16:56 / 作者 徐子晴

    「爸媽、親戚都是韓粉,真的快氣死!」高雄市長韓國瑜月初在凱道造勢大成功,超過10萬多名死忠韓粉「現身」上街頭,引發台灣年輕世代前所未有的焦慮。當韓流成為主流民意,韓粉形成台灣輪廓時,總統大選便迅速加劇世代裂痕;不少親子在政治議題上,選擇拒絕對話,甚至火爆對罵,年輕人一味沉浸在「亡國感」焦慮的同時,卻無助於世代溝通。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凱道造勢成功,8日移師花蓮再辦挺韓大會,引發年輕世代焦慮。圖╱取自韓國瑜臉書

    首先,也許可以先思考,為什麼爸媽會成為韓粉?

    爸媽並非「老頑固」、「不知變通」,而是他們的成長背景,讓他們容易受到韓國瑜吸引。韓國瑜的支持者除了軍公教等傳統藍營支持者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庶民」。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指出,從統計資料來看,這些庶民大多為中年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王宏恩說,這些「庶民」並不一定窮,但他們曾經得利於台灣經濟起飛時期,以及兩岸剛開始經濟合作時的紅利,例如是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外資撤資、台商大舉進駐中國大陸時,不少台幹、台商因而受惠。這些「庶民」絕大多數都支持兩岸要有更強的經濟交流,「根據他們過去30年的經驗,這是穩定賺錢的方法。」



    王宏恩也分析,由於戒嚴的與過去窮困的經驗,長輩們往往先入為主認為「世界本來就不平等、人本來就有高等與低等」,並且過去太為艱辛,自己都熬過來了,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這對於在民主化後出生,先天預設人人就該平等的年輕世代不同。

    破解韓國瑜的「發大財」密碼 保守派與韓粉的距離

    韓國瑜雖然在政策上反覆、搖擺,如多項競選政策跳票、事後稱「沒有說要恢復年金」等等,但是唯一讓人理解的「庶民語言」,就是「發大財」。



    王宏恩分析,韓國瑜能讓支持者死忠跟隨的原因,則在於台灣在經歷過藍、綠兩次完全執政後,國際地位卻無異,兩岸政策似乎不是台灣能自己決定的,仍須視美中角力而定;因此無黨派選民激增,許多人會覺得「既然現實無法改變,那不如就退而由其次,賺錢就好。」

    那麼,這些「韓粉」,真的有那麼可怕嗎?連同黨立委蔣萬安也要說,「韓粉真的不理性」。

    也許,我們可以從美國經驗參考。美國總統川普是公認的「政治狂人」,不僅喜怒無常,愛亂發推特宣告政策,所有政策都「向錢看齊」,連幕僚都批他是「大白痴」、「中二治國」。這樣的候選人,以及其背後的共和黨,卻深受美國保守派支持。



    王宏恩在「誰在挺茶黨跟川普?柏克萊社會系教授找他們住了五年——閱讀《家鄉異邦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一文中提到,柏克萊社會系的知名教授Arlie R. Hochschild在美國「又老又窮」的路易斯安那州訪談多位茶黨支持者,發現一個重點—隨著社會價值、政治環境變遷,自己從小堅信的價值卻一夕間成為被指責的方向,「連訴苦都成為政治不正確。」


    「這些州民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有做錯任何事,一輩子都在好好忍耐,如今卻處處被指責,讓自己的每一種面向的身分都缺乏光榮感。熱愛工作為什麼是種族歧視?熱愛婚姻為什麼是性別歧視?熱愛宗教又錯在哪裡了?」誰在挺茶黨跟川普?柏克萊社會系教授找他們住了五年——閱讀《家鄉異邦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回到台灣,其實也是相似的場景。太陽花運動導致年輕世代的政治覺醒,間接導致民進黨大勝、時代力量崛起,保守派的意見一再被壓抑。即使韓國瑜講的話十分空洞,但這些被壓抑的人,卻能夠從韓國瑜的表情、態度、話語獲得認同和共鳴:「韓國瑜懂我!我只是想要經濟好,我沒有錯!」說到底,長輩只是想要一種認同感。

    避免一場總統大選,撕裂家庭感情,年輕世代該如何和長輩韓粉溝通?

    王宏恩建議,可以盡量理解長輩的邏輯是什麼,並請他們多講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避免第一時間指責對方。



    以同婚議題為例,王宏恩說,許多長輩認為同婚是破壞婚姻跟家庭價值,「但你要知道,可能就是因為他們一直相信好好維護婚姻、家庭『會被社會稱讚』,才撐過幾十年來無數想離婚,或想拋家棄子的時刻。」



    不少反同婚的長輩,對此深深害怕,王宏恩則建議,可以試著和長輩說,「就算通過同婚,我還是會稱讚與重視你們的金婚、鑽石婚,回家也還是叫你們爸媽,什麼都沒有改變;反而是那些同性戀,以後只能固定伴侶一輩子。這樣他們就懂了。」



    王宏恩強調,跟國家大事比起來,長輩還是比較在意自己小孩傷不傷心,「畢竟也是自己花了無數年跟心血帶大的啊!」



    若是能試圖理解爸媽、親戚的成長脈絡、背景,也許會更清楚知道建構他們價值觀的脈絡;便能開啟溝通的第一步,接著才能放下「進步與不進步」的成見,打破沉默或是避免衝突。

    徐子晴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