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70歲沒資格代言「青壯世代」?小心犯了年齡歧視,專家點出衝突真正原因

2019-05-28 14:46 / 作者 徐子晴

「青壯世代」到底是幾歲?日前一群平均年齡超過66歲的教授、作家,出面呼籲蔡英文總統應放棄角逐總統大選,遭網友冷嘲熱諷「重新定義青壯」、「難道我還是受精卵」。專家分析,這背後反映世代衝突,以及多數年輕網友與其政治立場相異兩大問題;背後隱含著對長者的年齡歧視,不可不慎。


一群平均年齡超過66歲的長者包括律師鄭文龍、台大榮譽教授賀德芬、羅東聖母醫院前院長陳永興、作家金恆煒與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自稱是「青壯世代」,日前出面開記者會呼籲蔡英文總統放棄2020總統大選競逐。圖╱主辦單位提供

網友對長者自稱「青壯世代」冷嘲熱諷,輔大社會學系副教授翁志遠直言,這就是對長者的年齡歧視,細究其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世代衝突,真正的「青壯世代」不滿長者已享盡好處,還要掌握年輕人的話語權、指點未來;第二則是年輕網友因政治立場不同,無法認同長者在記者會發言,因此刻意挑語病來駁斥對方的主張,凸顯他們是「過時的」。


廣告 (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灣整體是崇尚青春、恐懼並排斥老化的社會。」翁志遠指出,由此事件可看出「年齡歧視」在台灣是一種共享的存在;例如發起記者會的人特別在自己身上冠上「青壯世代」的標籤,應是已經預見,發表的意見恐遭年輕人反對,才刻意說明「自己不老」,凸顯和年輕人距離很近,以爭取青年認同。

長輩真的好煩!一邊掌握話語權,一邊指點未來

年輕人不喜歡這樣的意見,則反映了不喜歡「被代言」、「被掌握話語權」。翁志遠說,不同世代之間觀點、立場不同,這就是「世代衝突」。形成世代衝突有很多原因,整體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過程,導致不同時空背景成長的人,過去的經驗和認同不同。



翁志遠舉例,四、五年級生的成長過程是「只要努力、就容易有成就」,和現在的「年輕人」,亦即七、八年級生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大環境變遷,年輕人常感到很深的無力感,即使再怎麼努力,可能連父執輩的成就一半都達不到。



如同支持英國脫歐的人大多是高齡者,年輕人會埋怨這些長輩:「國家的未來是我們承擔,明明你們已經享盡資源,卻還想要對我們的未來指指點點。」翁致遠說,這樣的狀況下,世代衝突則會加劇。

究竟是否是歧視?專家有不同意見

在這樣的脈絡下,笑長者不該自稱「青壯世代」,還算是歧視嗎?翁志遠說,檢視一件事情是否為歧視,可以觀察:「是否給予差別待遇?」無論是年齡、種族、性別,不應因人廢言;若是刻意挑出「年齡」來嘲笑他們不該自稱青壯世代,就有歧視意味。



姝文創共同創辦人蔡宜文則提出不一樣的觀察。她說,長者當然可以在自我認同是青壯世代,「如同大多數女生,也想認同自己是少女。」不過,她認為是否升高為「歧視」,則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廣告 (請繼續閱讀本文)


蔡宜文指出,大家常說哪些政治人物是「老藍男」、「老綠男」,背後似乎影射老去的男性不該參與政治,這確實是可以檢討的字眼;不過,長者的自我認同,並不代表他們可以有代替別人發言的權力。如同美國阿拉巴馬州日前通過的「禁止墮胎法案」,14個男性參議員簽署和女性身體相關的法案一樣荒謬,「一群不會懷孕的人,竟然可以一同決定女性身體的未來。」回到台灣,她直指青年憤怒的原因,是這群長者並沒有面臨青年困境,不理解青年議題,卻想要為青年提出對未來的解決方案。

長者若想爭取認同 應該怎麼做才對?

蔡宜文建議,這些自認是青壯世代的長者,可以試著以田野調查、訪談,甚至親自在台北市租屋一人生活等方式,親自體會青年困境。此外,社會上在討論「老人」時常會帶有負面意涵,認為老了就該有「老人的樣子」,似乎老人就應該放棄資源、不要出來工作;她建議,這些開記者會的「長輩」們,可以利用自己擁有的政治資源來弭平、扭轉這樣的刻板印象,更可為「長者」發聲,在長照議題上著墨。



翁志遠則指出,公共事務的討論應該回歸事件本質,不用強調提出者的身分,不僅容易模糊焦點,更容易混入很多不必要的刻板印象。翁致遠觀察,台灣的世代衝突雖然平時不會出現,但總在選舉、重大政策通過等敏感時機,便會被挑起;像是近日同婚完成立法,正反雙方彼此的不理解,也是加深世代衝突的裂痕。



台灣的世代衝突日漸嚴重,翁志遠建議,大家應正視世代之間確實存有差異,並且面對這樣的差異,彼此尊重包容。以此記者會為例,出席者大可不用強調自己是青壯派,而是直抒己見;網友也可直接針對他們的意見提出批評或建議,而不是針對年紀。



 


廣告 (請繼續閱讀本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徐子晴 收藏文章
Share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