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北市一對母子遭家暴父罰跪街頭一案,監察院日前通過糾正北市府。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台北市去年發生母子遭家暴父公然罰跪街頭一案,監察院調查指出,北市府在2021就發現案父有酒後施暴問題,卻未積極處置,導致母子倆多次遭到暴力對待,延宕處遇介入時機,又消極以「被害人失聯」進行結案,確有未當,通過糾正北市府。
針對這起母子遭家暴父罰跪街頭案件,監委葉大華日前展開調查,發現該案母親自2017起就陸續有脆弱家庭等通報,2021年還有4次成人保護通報,隔年成保結案後,仍持續有相關保護性通報案件,都與案父飲酒後發生夫妻衝突及不當管教或體罰案子有關。
葉大華指出,北市府雖自2021年開案服務,稱暴力主因屬權力控制議題,服務重點先放在培養案母自立生活,直到2023年才協助案父處理酒癮,顯見案父母親職功能不佳、關係衝突及案父酒後暴力等系統性結構因素未獲妥適處理,且有延宕處遇介入時機。
葉大華表示,北市家防中心開案後,在2個月後以「被害人失聯」結案,雖符合衛福部結案指標,但檢視其內容,發現社工曾說,案母可能會被案父限制對外聯繫,建議親訪。但家防中心僅電訪一次,後續聯繫未果後,未積極採用其他方式,便已案母有求助能力、肢體暴力程度低而結案,且結案隔天,案母隨即再有成人保護通報,顯見北市府作為確有未當。
監院衛環及司獄聯席委員會聽取報告,17日通過糾正台北市政府。
另外,葉大華提到,從此案見到「聯繫未果」作為結案指標,可能未必能反映被害人實際情況與需求,因此促請衛福部研議與重大兒虐、保護性案件、失聯後再通報率等資料進行勾稽、分析,建立客觀性結案指標。
葉大華說,案母雖有多次成人保護通報,但經北市府多次評估後,皆未達家暴法依職權代為聲請緊急保護令要件,直到街頭罰跪一事發生才獲得安置,認為衛福部應加強重視看不見傷痕之精神暴力,研議相關工作指引或修正法令,對於保護令撤回效果也要進行評估,並有中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