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馬路街邊,半開放式的店面,或圓或方的矮桌椅隨興排列,各形各色的人們圍坐桌旁,忙著上菜的服務生與推銷酒水的酒促人員,在不算寬敞的走道間不斷穿梭,空氣中菜香四溢,人們的交談、划拳聲此起彼落。
光就這樣的描述,你能夠猜出這是哪個場景嗎?答案就是「熱炒店」!你猜對了嗎?
台灣的飲食習慣多元也相當精彩,若你從來都沒有機會細細體會,或是有外國來的朋友想要好好體驗這份文化,走一趟熱炒店準沒錯!
熱炒店的崛起時間,雖無確切根據可考,但依稀可從快速瓦斯爐盛行的1980年代左右瞧見蛛絲馬跡。比起舊時使用炭火烹飪、從器具到人力都無法大量產出之時期,可隨時調整火候大小的快速爐,讓烹煮過程相形便利不少,也間接加速了外食文化的發展(因快速烹煮之特性,讓熱炒店有了「快炒店」之別名)。
於是,開始有街邊攤販以現場大火熱炒來提供餐點,甚至有高雄旗津的海產攤,祭出僅需花費百元的海鮮菜色,在各方發展之下,現今所見之熱炒店逐漸成型──菜單上豐富的海鮮、山產料理羅列,用的不外乎是炒、煎、炸等可快速烹調的方式,呈現的菜式也有如台灣廣納四海的文化,除了台式,還能看見日式、川菜、粵菜等不同菜系身影,甚至若想吃上一道煎牛排,都不是問題!
因為平價、選擇多,讓熱炒店在1990年代後迅速蔓延,甚至發展出「熱炒一條街」,像是台北長安東路、吉林路,最興盛時期,街道兩旁綿延不絕的霓虹招牌,夜越深,街道上越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雖然近年因為台灣餐飲市場的百花齊放,熱炒店的聲量已不若以往,但它在文化、甚至經濟層面的影響依然舉足輕重──由於料理口味偏重,配上清涼爽口的啤酒再合適不過,也打造出酒促小姐在各大熱炒店出沒,推銷酒水的獨特商業模式,據《食力》去年的報導指出,在全台400億元啤酒產值中,就有近44%是由熱炒店所貢獻,很驚人吧!
在熱炒店中,人們同桌共食,有的談生意、有的則是朋友敘舊,聊著生活喜悲,同時瓶裝啤酒一杯一杯地倒,最後一聲「乾杯!」,所有情緒再隨著酒液下肚。熱炒店就是如同小小島國台灣縮影般的場域,沒有太多拘束禮節,一頓飯下來,填飽了肚子,也帶回人與人之間滿滿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