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珊瑚被遊客沒神經地踩成碎片,我的心也碎了」台灣何時才能有海洋文化?

    2020-06-09 15:19 / 作者 黃梅茹

    地理位置造就台灣四面環海,但從小就被海洋包圍的台灣人,尚未養成「海洋文化」,仍需具備足夠的海洋素養。為何有此一說?因近日墾丁就傳出,珊瑚礁被遊客硬生生踩成碎片的消息。


    最近墾丁珊瑚礁被部分潛水遊客踩踏,許多珊瑚都被踩成碎片,讓民眾與業者很痛心。(圖片來源/PENNY 愛潛水 臉書粉專)

    沒有保育觀念的台灣人,極可能成為「海洋殺手」

    6 月 7 日全台大解封,再加上墾丁地區近期都是好天氣,墾丁沙灘上擠滿戲水人潮。但當地水上活動業者「PENNY愛潛水」就發現,有部分遊客沒有穿著救生衣等完善裝備,甚至只著運動鞋、膠鞋與蛙鞋,就在後壁湖從事浮潛活動,且每一腳都直接踩在珊瑚礁上。



    「PENNY愛潛水」8 日於臉書粉專發文,文中提及遊客們「直立地踢踢踢、腳就像沒有神經似地踩踩踩,珊瑚應聲碎裂……」,看著玫瑰珊瑚、荷葉珊瑚碎成片片,他們覺得自己的心也跟著碎了一地。



    業者也附上前後對比照,並呼籲來海邊潛水的遊客愛護大自然,也好好保護水下珊瑚。他們也提醒,潛水時穿著救生衣,且找當地嚮導帶領浮潛,更能安全地享受海中美景;而浮潛時走 BCD 充氣的固定路線,不直立踩踏、隨時注意蛙鞋位置,才能確保不傷害到珊瑚礁等海中生物,以避免「珊瑚墳墓」再現。



    台灣今年邁向海洋保育元年,剛度過首個「國家海洋日」

    台灣於去年(2019)底通過《海洋基本法》,往後的 6 月 8 日除了是「世界海洋日」,也是台灣的「國家海洋日」。行政院 8 日也發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呼籲外界共同參與海洋環境的保護,努力讓台灣成為生態、安全、繁榮的永續海洋國家,並提及往後也會透過友善的法規措施,鼓勵民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


    除了戲水時慎行,我們在日常生活就能保育海洋

    即便地球上的 76 億人口僅占全球總生物量的 0.01%,人類的生活習慣卻對生物們的影響深遠。最新研究指出,目前世界上約有 100 萬種動物,正面臨物種滅絕的威脅,而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正是「實行各種破壞環境行為的人類」!



    我們能為地球上的無辜生物做些什麼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粉專近日發文,提供保育環境的相關作法,一同來看人類可如何保護生物與他們的棲地。



    貼文中特別說明保育兩類海洋生物的資訊。目前,海洋裡僅剩 2.2 萬隻藍鯨,且長期被認為是陸地生物、實為海洋生物的北極熊,只剩 2.6 萬頭;為避免海洋生態圈失衡,以及減緩全球暖化,讓北極熊不必因為冰原消融而登上陸地覓食,我們平常就可謹守以下 6 點:



    1.隨身攜帶使用環保餐具、環保袋

    2.減少使用一次用塑膠製品

    3.海邊遊玩帶走自己的垃圾

    4.節約能源,隨手關閉不用的電源

    5.愛惜物品,重複利用減少碳排放

    6.搭乘大眾交通運輸



    除了海洋動物,貼文中也提醒,我們可以藉由購買「雨林聯盟」認證產品、種植、認養瀕危動物,以助保育熱帶雨林裡的 2600 頭蘇門答臘象。





    黃梅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