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資料圖
舉凡高雄氣爆到新澳隧道連環撞,在大型急救現場,衝鋒陷陣的護理人員分秒必爭,就像醫療體系中的救火隊扮演重要角色,但鮮少人知道,健保未給予任何補助費用,這也導致許多急救工具都必須依賴捐贈,沒有充足且良好的救援工具,如何給予最恰當的第一線救護?台灣外傷等8大學會今(11/17)提出6大訴求,包括立法在災難支出提撥5%,作為災難緊急醫療應變,以及檢傷制度第一、二級健保能1點補助1元。
盤點台灣近年來的需要大量緊急救援服務時刻,包括2014年的高雄氣爆、2015年的八仙塵爆、2018年的普悠瑪出軌事故、2021年的太魯閣翻車事故、2020至2023的新冠疫情及新澳隧道連環撞,每一個事件都需要醫院的外傷團隊緊急出動,前往現場提供即時救助,這一群無名英雄往往不會受到關注,在醫療資源排擠與壓縮下,需要極大熱情才能支撐下去。
台灣急診等相關8個學會今日聯合倡議,提出6大訴求,希望政府能投注更多資源,讓第一線人員可以安心工作並得到該有的尊重,因為每次急救任務都在與生命拔河,且每個人的生命也都只有1次機會,不應該因為任何醫療照護缺漏造成生命缺憾,面對非預期狀況,若沒有做好準備,很難提供高品質救護,希望民眾能獲得基本且高品質緊急救護系統服務。
8大醫學會今日召開記者會喊話政府應多加重視急救救護。胡順惠攝
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翁一鳴表示,災難發生時需要備援跟訓練,雖然目前衛福部有很多資源,但都以計畫方式呈現,可以借鏡日本阪神大地震後的經驗,直接立法在所有災難支出裡面提出大概4.6%至5%,作為災難緊急醫療應變跟準備的需求性,希望台灣也能立法通過。
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林恆甫表示,台灣急救病患呈現M型化趨勢,主要以20至29歲以及60至69歲2族群最多,雖然急診到急症照顧團隊創造出耀眼成績,但也從中看到隱憂,解決問題不是靠醫生跟護理,若大眾希望老有所依,應該更重視緊急醫療。
林恆甫指出,醫院的外傷團隊必須在接到救援任務時緊急出動,五級檢傷制度中,第一級屬於最重度的必須在事發10分鐘內抵達現場、第二級中度則是要在30分鐘內抵達,為了達到規定目標,醫院幾乎都需要醫師24小時待命。
林恆甫進一步說明,這是起源於台灣2005的邱小妹事件,當時針對急診救護醫療體系訂出規範,不過事發至今已過17年,至今健保未給予任何補助費用,全靠醫院及擁有熱情的團隊支撐;他提出,希望遇到檢傷第一、二級最緊急狀況,健保能提供1點1元保值。
台灣醫救護協會理事長范傑閔則提出,在台灣救命的武器大多都要靠捐贈,舉例來說,像是縣市消防局救護車、部分儀器都需要靠捐贈,甚至部份耗材也無法使用公務預算支援,像是電擊器貼片消耗大,若沒人捐贈還要重複使用,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政府應該挹注更多資源,讓民眾遇到需要緊急救助時能得到更好照顧。
台灣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張國頌投入急救救護已35年,他提出希望優化急救系統,因為他發現山上發生事故時,幾乎沒法急救,希望政府重視山海救護;另外則是提倡大型活動要有指導醫師,尤其是有高危險的體育活動,應該提早做好災難預防,而不是等到災難發生才進行醫療救治,像是八仙塵爆就是沒有做好安全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