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膽結石」大多都是吃出來的!醫:快戒大小餐、高油食物

    2024-05-16 10:58 / 作者 胡順惠
    吃下高脂肪類食物後,膽囊就必須不斷儲存、收縮,這會造成膽汁被濃縮而過飽和,容易形成膽砂、膽石。資料圖
    飲食與身體健康有著高度相關,醫師在臨床上就觀察到,隨著疫情解封、大家外食機率大增,許多人腹痛送急診後,才發現原來是膽結石、膽囊炎惹禍,形成主因大多都是跟飲食習慣有關,喜歡吃高脂肪食物或空腹很久後吃大餐(俗稱大小餐),都容易造成膽砂、膽石,除避免高卡路里、高油的食物,還要三餐定時定量,才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黃郁創表示,各式腹痛腸胃疾病問題不斷在醫院門急診出現,膽結石甚至膽囊炎就是其中一個大宗,造成膽結石的成因有很多,與種族、性別(女性較高)、懷孕、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病患者、腸道手術後及缺乏運動有關,但最主要成因是飲食習慣。

    黃郁創進一步解釋,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下方,肝臟製造膽汁經由膽管至腸道幫助脂肪消化,而膽囊位在膽管旁可儲存膽汁,如果喜好常食用高脂肪類食物,膽囊就必須不斷儲存、收縮,這會造成膽汁被濃縮而過飽和;空腹很久後去吃大餐,也會造成膽汁濃縮而過飽和,兩者都容易形成膽砂、膽石。

    黃郁創提醒,所以要避免膽結石,一定要避免高卡路里、高油的食物,還要三餐定時定量。至於該如何治療,他說,膽結石的患者若無膽囊炎症狀,不一定要治療,定期追蹤即可;不過一但出現膽囊炎症狀,像是上腹痛、噁心、黃疸、發燒、畏寒,就需積極治療,合用抗生素及手術。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