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論壇今天探討雙語教育,左起成功大學陳玉女副校長、臺灣大學丁詩同副校長、教育部劉孟奇政務次長、臺灣師範大學印永翔副校長、臺灣科技大學顏家鈺校長、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廖瑞祥攝
大學雙語計畫邁入第二期,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今日主持論壇時表示,推動國際化「不是超車就是翻車」,呼籲大學端切勿採取速成手段,要給老師、學生足夠培訓,也要在行政體制、教學方法上改革,才能順利推動全英語教學,不能以為只要求大家說英文就好。
行政院於2018年通過雙語計畫,高等教育部分期望2030年大學有一定比例進行EMI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全英語課程)。該計畫從2021年正式上路,選出重點培育學校、學院,由教育部給予相關經費補助,如今第二期計畫即將開始申請,教育部也於今日主辦論壇,邀集第一期獲補助重點學校分享執行經驗。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主持論壇時有感而發表示,推動雙語或國際化有點像台灣高教的十年悲願,至少十幾年前就希望推動,中間也有很多嘗試跟教訓,2年前行政院指示推動時他們其實很惶恐,「轉得過去是超車,轉不過去是翻車」,尤其如果用速成手段進行,翻車機率就很高。
劉孟奇進一步說明,速成手段包括學校沒有對老師進行系統培訓,就要求零碎地進行EMI授課,老師很快就會挫折、灰心,而如果沒有先做好課程銜接,就要求學生全英語學習,更會引起反彈,EMI成功要搭配學校體質轉變,包含行政體系、教學方法都要創新,如果認為只是要叫學生、老師講英語,翻車機會就很高,其實在推動順利的學校裡,也可以看到他們藉此機會一起改革了行政、教學還有校內法規。
劉孟奇談到,雙語的定義,其中一個語言是國家語言,另外一個語言是世界通用語言,大多數情況下英語是第一選擇,但雙語教育不只是語言教育,是希望培養學生跟世界協作的能力,藉由通用語言來展現專業,過去外界擔心英語授課會對教學造成困擾,但如果準備充分,其實EMI課程反倒會獲得更高評價,因為學生也會體會到教學方法的變革。
中山大學在第一期計畫中,被選為重點培育學校,校長鄭英耀今日表示,當初推動EMI時不少老師表示擔憂,認為用中文教微積分、電磁學,學生都不一定能吸收,還要用英文教?但教務處追蹤、調查校內修課狀況,發現在2堂課在課綱、成績評比方式都一樣的條件下,全英語或全中文授課,學生的滿意度並沒有明顯差異,甚至全英語班的測驗成績還會稍好一些。
鄭英耀表示,當然背後因素可能是選擇EMI的學生比較認真,但至少這顯示教學品質、學生學習狀況,不會因使用中英文而有所差異,甚至現在因為要求教師全英授課,校內跟國際期刊合作的情形也有提升。
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楊士萱則指出,過去北科大研究所課程,就已經有40%是EMI,北科其實一直有壓力,因為不少是企業老闆、主管的校友常跟學校抱怨「學弟英文不好」,雇用後難以跟外國客戶溝通或是派駐國外,學校一直有加強學生英文能力的壓力。
楊士萱也分享,技職體系學生容易因為自己英文不好,就認為英文不重要,因此推動EMI時要先在心態上引導,先透過老師教學、學長經驗分享,讓他們面對事實,認知道英文的重要,接著再來說服他們,只要願意就能學好英文,尤其專業領域的英文,只要掌握專有名詞、技術結構就能學好,並沒有想像中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