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劉淑惠|單親家庭專出問題兒童?以愛與溫暖陪他克服習得無助感,接住逃走的孩子

    2021-04-20 18:00 / 作者 劉淑惠

    寧靜的校園裡,傳來大聲地巨響,一個學生狂暴式的尖叫和奔跑,後面追逐的媽媽,也大聲咆哮,像警察追捕嫌犯一般,就在我剛停好車,準備踏入校園時。




    圖片
    愛與溫度的環境裡,普通的孩子也能成為不平凡的人。(圖片來源/Unsplash)




    孩子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於習得無助感的困境中



    那一抹聲音,好像戰鬥機,在天際線劃下的飛機軌跡,震撼人心,久久不能消逝。



    那種,孩子行為在校園鬧到人盡皆知,母親羞赧無地自容,且撕裂響徹天際的那一幕,是內心多大的吶喊和沉痛。



    我的心裡在流淚,無法形容那個家長心中有多痛,因為那是我的學生。



    一個單親媽媽,每天要兼差三份工作,無暇顧及所有親子教養細節,只能放牛吃草,長期下來,孩子在課業上面,沒有正確方法的索引,習得無助感很強,欲振乏力,慢慢產生拒學。



    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1967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所提出,指學習者,經過某事後,不斷被失敗打擊,反而學得更深的無助感。因此小孩學習被動,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於習得無助感的困境中。



    母親為生計發愁,小孩為課業苦惱,最後兩相角力,每日拔一條上學的長河。



    「孩子因為經常缺課,跟不上大家,就越來越討厭上學,我每天都像壓解人犯一般,送到學校之後,好不容易,才鬆了一口氣」,媽媽無力地說。



    愛與溫度的環境裡、普通的孩子也能成為不平凡的人



    「我的孩子基礎能力薄弱,加上我的工作朝不保夕,我已經無以為繼,難以翻身,如果孩子將來不能自立自強,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不能養他一輩子」,一段對話,說出媽媽的焦慮感。



    而這已經是這個媽媽,在能力範圍內,能做到最好的陪伴了。



    很多對於單親家庭,在教養上污名化,「單親家庭專出問題孩子」的貶抑與刻板印象,其實是旁觀無情,不夠厚道,事實上,單親的家長,往往背後所做的努力,比雙親家庭,承擔更多。



    單親並不等同於困境。



    這讓我想到,在印度恆河旁邊,賤民階層,世襲貧窮,世代擔任千人洗衣廠的雜役,一個月只能掙些許微薄收入,而旁邊的火葬場,也有另一群無法超越世代貧窮遞移的賤民階層,永遠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



    相較於印度的無法翻轉的身分印記,對應台灣教學現場,「我們可以翻轉這對母子的命運,改變孩子的一生嗎?」應該是每個老師會想問的。



    「只有在愛與溫度的環境裡,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只要適當引導,學習就會成功,成為不平凡的人。」




    圖片
    陪伴孩子其實不難,做到適時的監督即可,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關心。(圖片來源/Unsplash)




    陪伴孩子其實不難、做到適時的監督即可



    「在孩子的需要上,看到老師的責任,老師能為孩子引路,卻無法代替他們走路」,我連續兩周,每天親自在午休陪這孩子讀書,抓出適合孩子的生理作息的讀書進度,並且親身示範給家長看,在家陪伴孩子其實不難,透過線上影音自學找答案就可以,家長也可同時作其他事,做到適時的監督即可,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關心,我們一起擬定以下策略:




    1. 減少母親自我指責,情緒遷怒:協助媽媽重新振作,避免陷入失序無助,遷怒發洩情緒於孩子身上,穩住媽媽是核心,只有照顧好自己後,才有能力照顧孩子。

    2. 幫助孩子打造,規律性的學習計畫:從「改良時間管理」著手,練習「擬定讀書計畫」,「拆解成小細節,逐步完成」等策略,搭配「番茄鐘時間運用法」,提高專注與績效,休息與閱讀並重。

    3. 從挫折反思中,練習解決問題:協助孩子,面對挫折,反思信念,通過一些自我對話,重新在心中演練情境,找到新的洞察,安住情緒,終於在孩子生命中,開啟了新的可能。



    沒有任何過去,能阻擋你的未來



    愛因斯坦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經過母親一段時間的陪伴和嘗試,發現孩子在音樂具有天賦,超越學科的成就,不但可以幫他紓解壓力,降低焦慮,我們嘗試「用強項超越弱項」的方式,用音樂帶動學科的學習,同時透過教會和社福團體的資源,幫孩子爭取到免費學習音樂的機會。



    暢銷書《能量訊息》作者哈里斯認為,沒有任何過去,能阻擋你的未來,學習傾聽內在力量的聲音,遇見未知且全新的自己,就會遇到心想事成的自己,成為心靈與生活富有的人。



    幫助一個孩子成為能解決問題、心靈富有的人,就是幫助一家人,甚至幫助一個社會,因為孩子的一生,會經歷很多人,靠著自己站起來,成為影響世界的力量,這就是每個生命最可貴的地方。




    圖片
    幫助一個孩子成為能解決問題、心靈富有的人,就是幫助一家人,甚至幫助一個社會。(圖片來源/Unsplash)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