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生生用平板等多項教育政策改變了校園風貌,也讓已經過勞的行政體系更加左支右絀。示意圖,教育部提供
108課綱、雙語教學、本土語教育、生生用平板……過去8年來多項教育政策陸續上路,校園風貌產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已經過勞的行政體系,在龐大的課程研發、人員調度面前更加左支右絀,不少學校只有熱血菜鳥願意當組長,但在無法跟資深老師協調、待遇不成比例的情況下,往往做滿1年就疲憊閃人;然而在如今主任、校長開始出現缺人困境的情況下,基層的人力荒未來恐怕會進一步惡化成管理人力的斷層。高中的教務處裡,有個分組叫教學組,在南部擔任校長的阿龐(化名)常覺得,他的教學組長很可憐,因為光是要排出全校課程表,可能就要好幾天不眠不休。
阿龐攤開手掌細數,108課綱以及本土語教育上路後,高中包含多元選修、自主學習課程等,出現不少需要離開教室、進行跑班的課程,因此不同班級間必須挪出共同的空檔,讓排課難度大增,更麻煩是,「有的老師週一上午固定要去醫院,有的週四要提早去接小孩,有的說不想連上4堂課,有的想把課都排在同一天……我都跟他(組長)說不要理他們,但他還是都說會盡力幫忙。」
薪資加給少還要加班 學校小主管竟多是菜鳥阿龐感嘆,背後關鍵,就是因為大多教學組長都是最年輕的菜鳥老師,甚至代理教師擔任,因而不敢得罪資深教師,但也因為這樣的重重壓力,流動率非常高,變成惡性循環,「但哪間企業的主管,會讓菜鳥甚至約聘人員來當?」
教師兼行政職與超時授課待遇比較
教師超時授課,稱做超鐘點,可以支領額外鐘點費,高中是每節課420元。阿龐計算,一名老師每週只要超鐘點4節課,每個月就可以多領6000多元,相對之下當組長每月的主管加給只有大約4000、5000元,雖然可以減少授課,但換來的是週末甚至寒暑假還要來學校,以各項計畫截止、招生活動火熱的4月來說,同仁幾乎都沒得休假,也難怪這個職缺永遠面臨缺工考驗。
寫計畫、管設備 教學之外配套措施也需要人力除了課程上的變革,其他周邊措施也帶來影響。阿龐指出,比如雙語教學、數位教學政策,相關經費往往要學校另外撰寫競爭型計畫申請,或像是新課綱因為重視實作,常會需要添購實驗設備,或尋找經費帶學生進行校外參訪,這些費用也都要由競爭型計畫才取得,但變相就是行政人員還要另外花時間寫計畫書、結案報告,卻未必能夠核撥足夠的經費。
近年校園內外變革總覽
既有的人力面對各項變革確實辛苦。比如通稱「生生用平板」的數位教育政策,對偏遠地區學校學生,補助每人一台平板電腦,雖有弭平城鄉差距的美意,但馬公高中教務主任林麗芬就指出,教務處裡的設備組長,一人就要管理全校1000多台平板,每次老師連不上網、學生登入不了都要他負責處理,此外還有本來的教學設備維護、報修,以及相關科展、競賽也是他的業務範圍。
她也指出,像馬公高中的學制非常複雜,除了高中外還有附設職業類科、實用技能學程,也有舞蹈班、音樂班、美術班等,然而如此複雜的學制下,教務處行政人員的編制,以及可申請的助理人數仍是以班級數來計算,未考量學校複雜程度,是很重的負擔。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陳佩英指出,其實過去學校裡,就有所謂勞逸不均的現象,這在新課綱等各項新政陸續上路後更明顯,大多超鐘點累積在少數教師與行政人員,進而減少相關教師參與意願。
「不動的永遠不動」 變動下組織最怕勞逸不均新課綱上路後,最關鍵是教師從過去「一本課本教到底」的模式,改為需要大量自行開發課程,包括各校都需要根據自身特色,開發校定必修、探究與實作課程,以及需開設班級數1.2-1.5倍的多元選修課,且往往需要不同科目共同研發、準備課程,也就是說,除了上課以外,老師們多出更多的隱形工時。
「動的都是同一群人,不動的永遠不會動。」阿龐指出,有些老師確實對改變非常抗拒,只顧教本來的科目,完全不參與多元選修、校定必修,此外新課綱最關鍵是教學法的改變,「但是你很難要求老師一定要用什麼教學法」,常常只能透過校長、主任去拜託,所以新課綱的責任,往往落在部分願意承擔、改變的老師身上,「但這些老師就會很累。」
過去,每個科目一個年級只需要準備一種課程,但新課綱後完全不同。舉例來說,歷史科除了本身要上課外,在探究與實作課程裡,可能要帶學生調查、認識自己社區的發展史,另外在多元選修課則可能要跟自然科結合,談科技變化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
新課綱上路後,老師們需要準備的時間增加。示意圖,圖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陳品佑攝
這也造成老師們需要準備的時間增加。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工會2020年的調查便發現,新課綱上路後,僅有1成7的教師沒有增加授課,而將近半數教師增加了2-3種課程。
興大附中校長陳勇延表示,108課綱推動後,學校增加的種種課程,造成老師即便看起來沒有增加授課時數,實際上仍要多準備不同課程,以過去經驗來說,當一個老師每週要準備3種課程時,負擔就會非常之重,也造成有些老師非常抗拒,「課綱在高中造成的衝擊,相對於國中小是大的。」
2020年時,行政院終於鬆綁1400個高中教師員額,課綱配套也提供鐘點費,讓學校可以透過協行教師協助行政,對此陳勇延表示肯定,然而實務上業務層層疊加,仍舊讓現場疲於奔命,「回到結構性的問題就是:到底來當行政對他有什麼誘因?」
行政年年換人當 校長憂主管培育將有斷層「行政大逃亡」是個存在恐怕已有10年的名詞,指老師們不願意擔任組長、主任等職位,紛紛各找理由閃避,或者「撐」過1年後就匆匆離去。當新出現業務負擔,都落在部分教師身上時,這個現象只怕更加加劇。
他更擔憂,目前逃亡風氣繼續下,學校的行政體系會缺乏長期培養的思考,長遠來說,應該是要讓一個人可以在一個組長位置當2年後,再去接其他組長職位歷練,如此幾年後升為主任,再依序當過不同處室的主任,最後資歷完整再成為校長。
近年來,各縣市不僅傳出主任、組長徵不到人的困境,甚至更有教甄在簡章直接載明,新進教師需接主任,行政人力似乎更見緊縮。對此陳勇延感嘆,其實行政跟教學的重要性等量齊觀,學校所有的活動 、課程的規畫都需要行政處理,才能夠讓學校和諧運作。
幾年前,就曾有學生團體調查指出,不少學校面對各項教改變革下,無法開出需要的選修課。事實上,這背後都仰賴行政主管的指揮,然而隨著行政逃亡越見嚴重,假若未來出現斷層,開不開得了課,甚至學校能否好好運作,就是另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