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正威脅著世界萬物的生存權。除了已知的海洋塑膠微粒,其實雨水和飲用水裡面也有。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飲用水中的塑膠微粒暫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相關資料還很「薄弱」,仍需投入更多時間研究。
下雨天。(圖片來源/Pxhere)
WHO指出,飲用水中的塑膠微粒有一部分來自瓶身和瓶蓋。這讓人無法不去思考,人們是不是像那些野生動物一樣,不小心會被日常生活中的塑膠給「汙染」了?然而,根據WHO最新的研究,人們吞下的塑膠微粒,還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危害。
前段時間也有不少報導指出,全球每人每週平均吞下5克塑膠微粒,相當於一張信用卡。不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德豪卻不這樣認為,他表示洗一次衣服雖然會製造出上萬根塑膠纖維,但重量其實很小,要吃到5克實在是很困難。
根據研究,若不小心把塑膠微粒吞下肚,人體是可以代謝掉大於150微米的塑膠微粒。而較小的塑膠微粒,雖然有可能在穿過消化道時被腸壁卡住,但研究人員仍不覺得累積的總數量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不過,小於1微米的塑膠微粒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仍然是個謎。
除了飲用水以外,專家發現雨水裡面也有塑膠微粒。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最近發布了一個名為「下塑膠雨了」的研究報告。他們針對洛磯山脈的雨水進行分析,意外發現雨水裡面含有各種顏色的塑膠微粒,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法國的庇里牛斯山上。而研究人員認為,在沒有任何汙染源的山上發現塑膠微粒,代表塑膠微粒很有可能已經無所不在。
對此,不少人也提出疑問:「既然要徹底打擊汙染,為什麼我們不用科學方式,常規監測飲用水中的塑膠微粒?」對此科學家指出,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無法取得乾淨水源,因此用技術用來打擊水源中致命的細菌和病毒才是首要之務。
一般的水污染,可以分為天然汙染跟人為汙染。
垃圾汙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天然污染源一般是指洪流沖刷屋頂、街道、坡地、溝渠等夾帶的汙泥;人為汙染則是人類從事各種活動及土地開發所造成的。
不過,隨著科技愈來愈發達,生活花樣愈來愈多,近代的水污染,還加上了人們服用的各式藥物以及生活用品,像是抗生素、類固醇、麻醉劑、止痛劑、香水、洗髮精、補品、咖啡因及尼古丁等等。
水汙染之所以恐怖,是因為汙水當中含有超過100種不同的病毒,若不小心誤飲,就很有可能會罹患細菌性痢疾、霍亂、A型肝炎等疾病。
不幸的是,一次性塑膠的濫用、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更頻繁的暴雨以及洪水,正培養著各種新興病毒與危害,威脅著世界萬物的生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