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置在中國杭州的「新能源車」墳場。彭博新聞
中國電動車業在特斯拉進入中國設廠後,如虎添翼,大舉發展,推動中國將在今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但日本交通產業媒體Merkmal報導說,中國電動車目前面臨內需飽和、產能過剩的隱憂。中國電動車產業要穩定發展還須更多努力。
中國汽車銷售增長放緩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上海汽車集團展出了超過130輛新款車,其中約一半是「新能源」汽車。可見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熱度。
但也是在今年,名為「宏光MINI」的10萬台幣極低價電動汽車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其銷售大幅下滑,原本已看似見骨的價格還不斷降價。這是中國電動車市場陷入混亂的一個表象。
中國汽車銷售在2017年達到巅峰,約為2,888萬輛,但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和晶片短缺的衝擊,一度下降。然而,在2022年,銷售量已恢復到2,686萬輛,到了2023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長8.3%,不過增長率已開始趨緩。
政府補貼依舊是市場主要驅力與此同時,全球的電動車市場也在近期內發生變化。據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統計,由於英國、德國和北歐取消或縮減電動車購車優惠,歐洲的電動車普及率停滯在19%;而受惠於各種優惠政策,中國的電動車普及率在2022年迅速增至24%,超越了歐洲。美國則在拜登政府的緊縮排放法規和電動車購車支持政策下,普及率上升到7%。
這讓ICCT做出結論,目前的電動車市場,「壓倒性取決於法規和附加的優惠政策。」
但這只是車廠賣方與政府的角度,並不涉及購買者的心理和行為。而中國電動車的消費者市場目前發生了什麼情況?
城鄉差異2023年,包括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新能源汽車(NEV)的普及率,在中國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城市達到了近40%,但在人口不到50萬的小城只有20%,有明顯的城鄉差異。這是因為相對於大城市,地方政府的補貼資金有限,收入差距、充電基礎設施和銷售點不足也降低了普及率。
此外,城鄉需求也存在差異。在大城市,受歡迎的是配備高科技的「通勤型」電動車。但在農村地區,人們更需要更實用、能夠運送農業工具和農產品的「多用途車」。
目前,占中國人口約36%的農村地區是一個擁有5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為滿足這一需求,提供價格合宜的電動車是成功的捷徑。比亞迪(BYD)推出了元PLUS(海外銷售名稱為Atto3),價格約在60萬台幣起跳。小鵬汽車(Xiaopeng)推出了G6,售價約93萬台幣起跳。
產能過剩咨詢公司Automobility估計,中國汽車市場的目前的產能,每年約生產過剩1,000萬輛,這幾乎相當於2022年美國汽車銷售量1,423萬輛的70%。此外,電動汽車的電池也存在產能過剩情形。
負責制定主要產業發展政策的中國國家發改委,已對產能過剩表示憂慮,對批准新的新能源車工廠開始抱持謹慎態度。
海外擴張擔心國內市場停滯的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擴大在中南美洲和亞太地區的業務,並加強對日本、德國和韓國車廠撤離的俄國市場進行滲透。此外,由於歐洲對電動汽車需求的增加,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中國將出口約214萬輛汽車,可能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國際分工歐洲主要向中國出口內燃機(汽油、柴油)汽車,從中國主要進口電動汽車,而歐洲進口電動車約有一半是特斯拉中國廠的出品。另外35%是由中資買下的歐洲品牌車廠出口,14%是中歐合資的電動車品牌。隨著中國的電動車轉型加速,歐洲也已訂下2035年燃油車大限,歐洲對中國汽車的貿易赤字預期將會增加。
合資生存像豐田、福斯(VW)、通用汽車等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是要退出中國市場或加速發展,已是迫在眉睫。福斯已經與小鵬汽車合作,豐田正在加強與中國一汽集團、廣州汽車集團和比亞迪(BYD)等三家公司的合資企業,以增強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開發。另一方面,三菱汽車已經開始考慮撤退,日產也面臨撤出中國的風險。
2019年,中國約有500家新興的新能源車企業,但目前只剩下約100家,而且比亞迪和特斯拉佔據了新能源車市場大約一半。此外,泰國、印度、越南和印尼都在效法中國扶植自家電動車廠,未來中國的汽車公司,可能會進一步整併成剩下5家。
電動車生產的國際分工從這種情況中可以看出,電動車的未來在於「國際分工」。負責代工生產蘋果iPhone的台灣鴻海,已經成立了一家電動車生產的合資公司,希望在電動車市場實現和晶片、消費電子產品一樣,「有序的國際分工」。
在8月初,比亞迪發表了愛國主義宣言,稱「中國產業應團結起來打破世界上舊產業的宰制」,新興汽車公司理想汽車和上海蔚來汽車(都對此表示贊同。但作為中國第一家民營汽車公司的長城汽車,則反駁表示,應該接受各廠在中國國內競爭的現實。
消費者真正需要什麼?事實上,比亞迪、吉利控股集團(Geely)、長城汽車等公司都在積極開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專用引擎。在中國的新能源車價格戰中,銷售較便宜的插電式混合油電動力車當然是一個商業策略。
走便宜路線依舊是一個中國車廠的競爭強項,但是隨著中國電動車市場開始飽和,消費者也從喜歡嚐新的「初期採用者」,開始轉變為更保守的「主流消費者」。2023年上半年中國純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估計已達20.5%(歐洲僅為12.9%),被認為已經跨越市場初期階段的16%門檻。
美國汽車諮詢公司J.D. Power在6月份的一項調查中指出,由於「開發週期縮短和對複雜技術的掌握不足」,新能源車出問題的狀況增加,而消費者的心態已經轉而追求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這些傳統汽車廠擁有優勢knowhow的範疇。J.D. Power認為中國消費者已開始轉而關注「汽車的本質價值」,這項消費心態轉變,在最近5年內會是車廠競爭的勝負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