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融時報專欄:英國可以從台灣發展經驗學習

    2023-08-11 06:57 / 作者 中央社
    台北101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楊緣撰文說,台灣等「亞洲四小龍」國家,曾在比英國現今更惡劣的環境中突圍成長,英國可向這些國家學習,在廣泛的經濟發展戰略下,產業政策要合情合理。

    楊緣(Yuan Yang)寫道,除了英國之外,世界各國都對產業懷有遠大抱負。面對全球競爭的前景,英國人傾向於主動認輸,這在富裕國家中少見。

    她說,在英國,政治已經成為危機的根源,而不是穩定和遠見,導致企業對政府有所警惕。英國作為一個國家,降低了能夠實現目標的期望。英國護理師得到的酬勞都不足以餬口,還談該如何興建高科技產業所需的複雜基礎設施?

    楊緣表示,如同英國創新科技部次長史凱利(Paul Scully)最近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採訪時所言:「我們不會在威爾斯(Wales)南部複製台灣。」她認為英國擁有眾多頂尖大學,確實應該著重於研發方面的戰略優勢,而不是試圖超越現有的製造業巨擘。但史凱利的言論帶出一個問題:若要在英國複製台灣,有什麼一開始的必要條件?

    經濟歷史學家張夏準(Ha-Joon Chang)曾說:「(退守)台灣的國民黨政府,與南韓獨立後的政權一樣,國家能力匱乏的程度驚人。他們必須從頭開始建設起。」

    20世紀末享有經濟發展奇蹟的亞洲四小龍,都沒有樂觀的初始條件。然而,由於地緣政治敵人近在咫尺,這些國家有迫切的生存需求,它們的政府展現出實現雄心勃勃使命。與中國距離相當近的台灣,必須學會在比英國所面臨遠更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楊緣認為,英國可向這些「由小變大」的國家學習。英國在試圖培訓一代量子物理學家之前,有必要先把基本功做好。在更廣泛的經濟發展戰略下,要讓產業政策合情合理。當年台灣政府的首要目標,便是土地和教育改革。

    楊緣指出,儘管英國無疑有好許多的基本面作為起跑點,但缺點在於長期忽略了經濟學家威廉斯(Karel Williams)所稱的「基礎經濟」(foundational economy),以及女性主義經濟學家所稱的「社會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例如社會照護、教育、食物、住房和公用事業等日常所需的經濟環節。

    楊緣表示,「產業政策」一詞固然意味促進經濟結構性轉變的政策,但用在現代可能有誤導之嫌。她說,任何英國經濟的願景必須包含服務業,畢竟服務業占英國經濟產出和就業的4/5。經濟學家羅德里克(Dani Rodrik)便建議,應改用「生產性發展政策」(productive development policies)較為貼切。

    楊緣結論提到,英國雖然不是開發中經濟體,但可從這類國家的經驗中學到許多。
    中央社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