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持平」恐觸國安法 香港通訊局要求媒體國安節目不須持平、學者批:違反廣播專業

    2023-07-24 20:39 / 作者 陳毅龍
    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近日提出修例建議,指出廣播機構製作涉及國安法及國民教育節目時,不須遵守「持平要求」,因為「持平」可能違反《香港國安法》。路透社
    「持平」一詞為正面用語,也是社會對媒體的基本期望,香港過去曾有電視節目因未能「恰當地持平」,因而被港府罰5萬港幣(約20萬台幣)。不過,近期香港通訊局卻在發布的文件中,明確指出「須確保節目持平的規定並不適用於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分認同和正確認識《香港國安法》的節目」。因此香港社交平台上有聲音質疑「官方認證偏頗」、「政府要的不是傳媒是要宣傳機器」。另外,也有學者指出,當局「不用持平」的建議,不符合香港的廣播傳統,反而靠近中國的制度。

    根據《共同社》報導,以管控香港反政府活動為目的所設的《香港國安法》,於6月30日滿3週年。截至6月23日的時間點,遭控涉及對國家安全帶來危害而遭逮捕的人數達259人,當中有160人被控違反國安法。

    另外,對擴大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干預抱有警惕的香港人,已陸續移居國外。2021年約有2萬7000人離開香港,2022年則約有6萬人離開。

    近日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下稱通訊局)又提出其他修例建議,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通訊局建議廣播機構製作涉及國安法及國民教育節目時,不須遵守「持平要求」,因為「持平」可能違反國安法。

    對此,有學者批評香港當局的做法違反廣播專業,也反映香港越來越靠攏中國「媒體是喉舌」的廣播理念。
    關於通訊局的修例緣由,報導指出,今年2月通訊局要求香港當地免費電視台和電台,每週須額外播放最少30分鐘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和正確認識國安法的節目,此規定列入各機構12年牌照的中期審核內容。該規定影響了至少5家媒體。

    7月中旬,通訊局公開最新文件「通訊局就檢討電視及電台業務守則諮詢公眾」,當中指出播放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分認同和正確認識《香港國安法》」的節目,旨在向公眾提供及推廣有關正確認識國家的資訊,從而有利於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和保障國家安全。

    不過,考慮到持牌機構憂慮這類節目或會被指沒有包含對立觀點而衍生投訴,以及持牌機構若只為了恪守節目須要持平的規定,而在這類節目內加入反對《香港國安法》的言論,則可能會令持牌機構承受觸犯相關法例的風險。

    因此,通訊局認為應在《電視節目守則》和《電台節目守則》明確指出「持平的規定並不適用於這類節目」,以便利持牌機構的營運。

    報導指出,通訊局的文件一出立即引起網友熱議,社群平台上有網友質疑,不用持平,即是承認洗腦?」、「官方認證偏頗」、「一面倒,只可以唱好」、「政府要的不是傳媒是要宣傳機器」。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對BBC中文表示,「持平」一詞在語言上是正面的,「國安節目不用持平」從字面上產生很多疑惑。

    李立峰表示,「為什麼國家安全就不用持平?如果不持平,那些節目是在做什麼?站在政府的立場也不合理,如果你要推廣國安法和國民身份認同,但又講明是不持平,要怎樣說服公眾那是一件好事呢?」

    李立峰進一步指出,當局「不用持平」的建議,不符合香港的廣播傳統,反而靠近中國的制度。他說,香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跟隨英國和歐洲式的公共廣播傳統,傳媒被視為是「公共服務廣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這套制度建基於的傳統理念是一個自由社會,而自由社會有專業、獨立的媒體,不受政治及經濟力量操控,根據的是一套專業原則,去服務公眾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務,這是自由社會最基本的想法。

    不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卻寫道,新聞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組成部分,必須無條件接受黨的領導,要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包括標榜媒體是「社會公器」、「第四權力」。

    該文指,新聞輿論工作是「意識形態陣地的最前沿」,輿論導向正確能凝聚人心,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鬥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

    對此李立峰說:「兩地對於輿論的看法不同,香港是持平報道,然後讓輿論自然發酵和形成。中國是強調要正確地引導輿論,所以在他們的語境下,(持平)的確講得少。兩種看法和社會的運作方式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要有『一國兩制』。」
    陳毅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