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WSJ:習近平兩度強調為「極端」情況做準備 包括與西方衝突

    2023-06-13 16:58 / 作者 國際中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路透社
    中國國家主席最近半月內兩度在談話中發出指示,要求國民為「極端」情勢做好準備。分析指,在美中競爭加劇之際,習近平反覆使用「極端」一詞暗示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也為中國可能陷入衝突做準備。

    習近平5月30日主持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時,要求國民「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當時中國網友已議論紛紛,揣測中國是否真要發動戰爭。

    6月7日後,習近平將「極端」概念延伸到經濟領域。他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一處產業園區考察時說,現在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做好自己的事。

    他還說,要做好「國內大循環」,「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並暗示西方國家阻撓中國,宣稱「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華爾街日報》分析,儘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預計週日(6/18)訪問中國,重建兩國政府間的溝通管道。但習近平在此時連連就「極端」情況發出預警,顯示他並未放鬆,仍在努力修築圍欄,以應對與西方長期摩擦帶來的衝擊。

    報導指,習近平如同毛澤東一樣,經常發表強調外國威脅的言論,藉此鞏固權力。只是他近日密集提到「極端」情況,引發外界新的警覺。中國鷹派學者金燦榮甚至向中共官媒《環球時報》表示,習近平提到的極端情況代表「戰爭的危險」。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利明璋(Bill Bishop)指出,習近平的用語代表「風險意識、危機感和做準備的必要性都明顯升高」。

    報導指,習近平去年10月史無前例進入第三個任期後,已多次暗示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更不穩定,顯示他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個在地緣政治上更具韌性的經濟體,大幅降低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

    為中國政府提供諮詢的政策顧問表示,習近平最近密集提到「極端」,某種程度上是要決策者和地方官員在這方面加倍努力。對於一個以出口為經濟增長動力、且依賴西方高科技的經濟體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報導指出,習近平長期經濟顧問、前副總理劉鶴與繼任者何立峰均受命制定相關計劃,讓中國一旦面臨西方加強制裁,也能保持經濟發展。

    分析指出,拜登政府希望為美中雙邊關係建立護欄,避免演變為直接的衝突。但中國政府似乎對具體細節不是很感興趣,更重視支撐兩國關係的總體原則。中國尤其希望確保美國不踩中方的「紅線」,比如台灣問題。

    在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中,統一台灣是核心部分。美國政府歷來則依照1979年《台灣關係法》等法規的承諾,協助台灣保持自治,拜登政府更大力宣揚加強與台灣經濟和政治聯繫的計劃。

    不過,中國的相關政策也出現矛盾之處。在經濟困境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正努力安撫外資企業。習近平5月30日提到「極端」一詞那天,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北京受到高規格接待,突顯中國高層試圖藉此反擊拜登政府對在中國經商的限制。

    然而,中國政府近幾個月也對一些在北京的外資企業與諮詢公司展開突擊搜查,讓許多跨國企業對於在中國投資更加謹慎。

    《華爾街日報》認為,習近平一方面為情勢惡化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又和外國商界及華府修復關係,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顯示,他不會冒險。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