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本「南海強震」可能直接發生在日本內海內陸 必須持續戒備

    2024-09-08 17:10 / 作者 陳家齊
    2024年1月發生於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地震,震後遭毀建築物。美聯社
    日本九州宮崎縣沿海的日向灘,在8月8日發生了規模7.1的強震,使日本政府直接發布「南海強震」臨時警報,至今已一個月。日本長期以來提防的南海海槽(海溝)超級大地震,不只可能發生在日本南部外海,甚至從日本本州靜岡富士山麓一路到瀨戶內海,都可能是毀滅性強震的發生地。

    日本《產經新聞》週日(8日)報導說,宮崎縣日向灘的強烈地震引起專家關注,因為同一地點在360年前發生的強震,歷史上曾引發高達10公尺的超級海嘯。該地區地震活動非常活躍,還可能與南海斷層大地震連動,平時必須要有防災準備。

    長達20公尺的裂縫

    報導中,宮崎縣日南市鵜戶神宮的神道人員(禰宜)伊東健治特地指出神宮內參道的大裂縫說:「自江戶時代的外所地震以來,首次出現這麼大的裂縫。」

    鵜戶神宮位於日向灘的懸崖上,本次地震導致參拜道路出現2到3公分寬、約20公尺長的裂縫,7座燈籠倒塌。據伊東介紹,1662年發生的日向灘地震(俗稱外所地震),曾導致神宮參道一路崩塌至海岸。他對此次損壞表示:「這是我們的首次經歷,很讓人擔憂未來。」

    外所地震當年造成約200人死亡,多個村莊被大海嘯淹沒,損失慘重。據研究該地震的京都大學助理教授山下裕亮估計,該次地震規模達到8,與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一樣。沿岸的海嘯高度超過10公尺。

    並非發生在南海海槽的日向灘強震

    這次地震的規模為7.1,震源深約30公里,但靠近陸地,未引發大海嘯。山下裕亮認為:「可以說此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地震完全不同。」

    南海海槽地震的地殼變形累積緩慢,約每100至200年發生一次;而日向灘的地震週期較短,約每幾十年就會發生規模7左右的地震。儘管南海海槽與日向灘的板塊邊界相連,但山下裕亮強調兩者「具有不同的特徵」。

    不過,山下裕亮指出,此次地震使日向灘的板塊邊界整體處於不穩定狀態,再次發生外所地震規模強震的機率高於平時。他呼籲:「日向灘地震在南海海槽地震前可能還會發生2至3次。無論臨時警戒期間如何,做好平時防備的習慣非常重要。」

    日向灘已被納入南海強震的「預測震源域」

    此次地震發生的日向灘地區,最初並未包含在日本政府2003年公佈的「南海海槽特大地震」預測的震源區域中。然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顯示,日本海溝的斷層破壞可連動發生「超出預期」的巨大地震。因此,翌年2012年就已把將南海海槽的預訂震源區擴大兩倍,日向灘納入其中。
    日本氣象廳所公布的南海強震可能發生震源範圍地圖。翻攝日本氣象廳網站

    政府的專家會議基於板塊構造、沉積物調查和古代文獻等數據進行了討論,最終確定震源域範圍向西南延伸至日向灘北部,東側則延伸至原本屬於不同震區的富士川河口斷層帶北端。

    雖然日本氣象廳於6日公佈稱,南海強震臨時警戒發布後的1個月內,未觀測到震源區域有任何明顯變化的地震活動或地殼變動,但南海超級強震30年內的發生機率仍達70%到80%。

    廣設歷史災害教訓碑的地圖標示,全日本超過2000處

    在2018年的西日本豪雨中,岡山縣倉敷市許多居民不知明治時代的一塊紀念碑已記載當地大洪水的教訓,結果在豪雨中出現許多犧牲者。為此,日本國土地理院在2019年設置了「自然災害傳承碑」制度,在地圖標示2173個亡者供養碑、災害紀念碑等地點。

    這些傳承碑把過去的地震、颱風、暴雨等災害教訓傳給後代。位於宮崎市島山區,記載外所地震海嘯的供養碑便是其中之一,碑文紀載該區因外所地震海嘯有15人溺斃。

    該供養碑自350年前起每隔50年就會重修一次,到2016年已建立了第7座。當地自治會長表示這樣持續重建紀念碑、喚起記憶的做法並不常見,因此在地圖進行標示會讓更多人注意到這些紀念碑,了解災害歷史。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