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被視為避險利器,這個神話在去年一度受到質疑,但11月初開始價格(以美元計)回升,黃金礦商股票表現佳、黃金ETF資金流出情況見緩,人們對黃金的信心又回來了。彭博新聞財經專欄作家韋伯(Merryn Somerset Webb)一文解釋這個情況,並點出中國央行在短短2個月內狂買62噸黃金的可能原因。
韋伯寫道,錢與人的信念有關,只要每個人都同意某個物品可以用來交易,那它就是錢,無論它是石頭或紙張。
那麼,法幣可以一直生存下去嗎?這就要看生存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是指美元、英鎊、歐元掛著同樣的稱呼繼續使用數十年,那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是指購買力數十年不受衝擊,那當然是不可能。
即使通膨率(CPI年增率)維持在2%,各位手頭的貨幣價值在36年後也只會剩一半。而現在,長期維持2%通膨率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雖然美國上月通膨率已降至6.5%,也還會再降,但要穩定停留在大多數央行設為健康標準的2%,仍是不大可能。
社會面對各種問題時,答案通常都是需要更多的國家支出,例如英國面對能源價格上漲的方式,是由國家來吸收大部分成本;政府也要投資於其他事物,例如清潔能源。因此,國債和財政赤字會增加。而打造更有彈性的供應鍊、吸引製造業回流,這些都會使物價上升、勞動成本提高。
韋伯指出,大家要認清,通貨膨脹會陪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各位手上的現金只是暫時擁有這樣的身價。
去年全球多地通貨膨脹接近10%之際,金價下跌、礦業股票跌逾8%、黃金ETF需求連續第二年下降。不過,去年年底情況好轉,去年11月初以來,黃金價格漲15%、GDX黃金ETF在11月跑贏標普500指數14.9%、12月贏4.6%。
在投資公司史帝弗(Stifel)分析,其實一切都和美國聯準會(Fed)的動向有關。自黃金可自由交易以來,美國基準利率有10次攻頂;理論上而言,利率見頂對黃金有利,因為黃金不會生利息,如果法幣利率還有增高空間,黃金吸引投資的能力就越低;反之,利率見頂後開始下降,黃金吸引力就提高了。
這個理論也符合現實。看看美國這10次利率高點前5個月、到高點之後的6個月,黃金在這段期間平均漲18%、概念股贏標普500指數9.7%。
經濟衰退有6成機率會出現在利率見頂後18個月內(平均是10個月內出現),而黃金在這18個月通常都還表現強勁(贏標普500指數26%)。無論監管單位怎麼強調鑑往也不一定能知來,這些數據確實提供了可以考慮短期持有黃金的充分理由。
韋伯還指出,到底都是誰在買黃金,這一點也很值得思考。去年,關於誰是黃金市場「神秘買家」的討論很多,事實證明,答案不是美國投資分析師們,而是各國央行。
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估計,全球央行已經將黃金儲備提升到1974年以來新高,最主要是俄羅斯和中國的大量採購。光是去年11和12月,中國央行就買了62噸黃金。
中國為何大量採購黃金?韋伯提到,「可能是要鞏固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或是在被制裁的風險升高之後對沖美元,或單純想分散投資——有鑑於地緣環境,一切都有可能」。
道明證券不相信上述的黃金波動理論,認為黃金這兩個月的起飛,是因為中國大量採購,造成每盎司150美元的錯誤定價;若中國停止採購,定價就會修正。
韋伯說,大家可以反過來思考道明證券的觀點,並把中國的採購視為一個明確的提醒,也就是能讓每個人都認定是金錢的東西並不多,而黃金就是其一,從小孩到世上每個央行總裁可能都是這樣想的。當今市場上,已經沒有多少東西可以做為長期避風港。
一年前,有些人還認為比特幣可能是黃金的競爭對手,甚至奉為數位黃金。現在市場已經把這個想法打入冷宮了。韋伯指出,現在的情況是,如果你想存點好東西,那就得買點黃金;在這種狀況下,問題不是買太多,而是買得夠不夠──中國央行行長現在也一定在問自己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