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勝選 美智庫專家:兩岸經貿大致照舊,全球經濟更悲觀

    2024-01-14 10:11 / 作者 林宜萱
    2023年12月27日,一艘貨櫃船準備停靠在中國福建省廈門的一個港口。美聯社
    台灣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昨(1/13)以得票率40%贏得總統大選。外媒與外國專家皆關注台灣選出了「中國不想要的」總統後,台灣、台海和全球會有什麼發展。本文整理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7名專家說法,認為民進黨面臨台灣內部分歧的挑戰,台海緊張就是持續,而全球經濟遇到的阻力可能更大。

    民進黨面臨國內分歧

    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Hub)非常駐研究員、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Wen-Ti Sung)指出,短期內,中國可能會繼續批評賴清德勝選這件事,並利用經貿來施壓、制裁台灣產品,對台軍演、侵擾防空識別區這類灰色地帶恐嚇戰術也會持續,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搶先定調與下屆民進黨政府的互動方式。

    而民進黨如何在分裂的立法院與反對黨合作,對長期發展就非常重要。如果民進黨可以克服失去立法院多數席的限制,與中國談判時的立場就能比較強勢,甚至有機會重新接觸,雖然氣氛可能還是很冷淡,但重開溝通管道是區域穩定的關鍵之一。

    大西洋理事會戰略與安全中心(Scowcroft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印太安全組的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山口亮(Ryo Hinata-Yamaguchi)提到,台灣這次選舉不僅對兩岸和區域安全有重要意義,更反映出台灣內部政治的複雜爭論,民眾黨成為台灣傳統「藍綠」之爭外的替代選擇,而民進黨自己則因為台灣經濟民生問題而流失公信力。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發表敗選感言。陳祖傑攝

    山口亮指出,賴清德雖然勝選,但得票率沒過半,代表他沒有充分得到選民認同,即使賴清德政府會努力延續蔡政府大部分政策,也會面臨強大的壓力,部分政策很可能必須調整。

    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非常駐資深研究員藍若思(Elizabeth Larus)也指出,台灣選民雖然不滿高房價、低薪、通膨和某種對民進黨的「政治疲勞」,但在總統選舉上還是選擇民進黨;不過,民眾黨吸引了部分民進黨的選民,國民黨也拿到立法院多數席,但沒有任何政黨席次過半,國民黨只比民進黨多1席,民眾黨的重要性因此大增。


    中國文攻武嚇照常

    大西洋理事會數位認證實驗室研究員蒂柏特(Kenton Thibaut)表示,該實驗室發現,中國媒體公司在臉書買廣告,宣傳賴清德是美國走狗、會帶台灣走上戰爭之類的說法;中國利用台灣人對兩岸局勢的擔憂,強調「若支持民進黨,更可能導致戰爭」,國民黨也抓住這一點宣傳。

    蒂柏特說,中國也在亞太地區宣傳疑美論,把美國描述程一個善變靠不住的夥伴、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正在破壞亞太穩定。可以預期,中國會繼續以行動來「創造自圓其說的證據」,經濟脅迫和軍事緊張局勢也會加劇。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敗選後向支持者鞠躬。陳品佑攝

    大西洋理事會戰略與安全中心印太組主任加勞斯卡斯(Markus Garlauskas)說,中國的恐嚇沒有發揮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就像中國對南韓的強硬政策反而導致南韓反中情緒高漲一樣,「這次選舉結果顯示,台灣人並不像中國希望的那樣容易被恐嚇,也不像很多美國人擔憂的那樣容易被嚇到」,台灣很可能在未來幾年繼續維持現狀。

    加勞斯卡斯認為,這次選舉結果顯示,中國不大可能用恐嚇就統一台灣,接下來幾個月的文攻武嚇應該也嚇不倒其他國家;台灣應該與美國和盟友加強合作,才能在中國轉向動武(包含核武升級、或與北韓在朝鮮半島加開戰線時)的那一天抵禦中國。

    台海經貿照舊,全球經濟更悲觀

    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Geo Economics Center)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馬克(Jeremy Mark)表示,選舉結果顯示台海現狀會持續,政治上代表4年內可能都不會有兩岸護談、中國繼續軍演示威、中國大外宣機構繼續咆哮,「但經濟上是一切照舊」。

    台灣仍然會非常仰賴中國這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也會繼續依賴台灣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進口,以及台商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在可預見的未來中,這種情況不大可能改變,尤其在中國經濟劇烈放緩的狀況下」。

    但台海經貿現狀持續,也代表中國會繼續用經濟來施壓台灣。中國先前禁止一些台灣產品進口,但這些產品並不會影響台灣主要出口的項目,台灣晶片廠商依然可以出口到中國,只要符合美國出口限制;中國能使出的大招是取消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但整體而言其實也不至於造成什麼致命重創。
    2024年1月13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綠營開票大會上發表勝選感言。路透社

    台灣則可能繼續蔡英文政府的出口與投資多元化策略,讓產業鏈回流台灣或遷往東南亞。隨著美中緊張加劇、中國經濟政策充滿不確定性,這種趨勢已經加速,台灣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新投資已超越在中國的新投資。

    曾任國際基金貨幣組織(IMF)資本市場部門主任的非常駐資深研究員洪川(Hung Q. Tran)認為,中國會加強對台灣的干預,包含用假資訊宣傳戰來阻擋民進黨下屆政府,尤其會在立法院這一領域施力,設法阻擋台灣軍購案。

    中國也可能對台灣進行海上封鎖,不過這個要看賴清德從現在起到5月就任前發表的政策和立場而定。據大西洋理事會最近一份研究,比起動武,海上封鎖對中國而言是更好的選擇,台灣供應全球63%成熟晶片和73%先進晶片,即使部分海上封鎖也會對台灣進出口貨物供應狀況和價格造成明顯的影響,而這種不確定性會增加全球經濟壓力。

    洪川說,全球經濟現在已經因為中東衝突擴大,而面臨石油與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風險。世界銀行(World)最近發表了慘澹的經濟評估,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僅約2.4%,是1990年代以來最弱的10年期前半部數據,中東、台海等地緣政治風險將會加據經濟下行的風險。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