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中國銀行業的悲觀情緒已降至前所未有的水平,甚至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銀行業的程度。
彭博行業研究一項行業指數跌至11年低點後,中國工商銀行等中國四大行港股的估值接近紀錄低位,市淨率約在0.4%。2008年金融危機嚴重時期,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等美國大行的估值也基本在這一水平。
雖然中資大行遠非像金融危機最嚴峻時期美國大行那樣身處險境,但近期估值下降,既體現了大盤的整體行情,也說明市場對中資銀行為響應國家號召支持經濟發展出現的壞帳而愈發擔憂。由於新增貸款激增,中資大行目前利潤在穩定成長,但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和尚未看到曙光的地產行業困境,讓中資大行面臨的風險與日俱增。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國內經濟結構性惡化的任何跡象,但全球經濟衰退之時,未來幾年可能面臨壓力,如果中資銀行屆時難以收回貸款會壓力沈重。
最重要的是,被嚴格監管的國有大行常年表現不佳,在「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下,背負的重任更大。中國經濟2022年料將僅成長3.3%,低於政府5.5%左右的目標。
根據政策指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中國國有銀行今年向民營企業和基建領域加大信貸投放。中資國有大行還加大支持地產行業,計畫今年最後四個月合計對房地產領域的淨融資至少新增6000億元人民幣。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本月早前表示,現時銀行業在房地產的風險敞口處於合理水平,約占總體貸款26%,大部分為優質住房按揭貸款。
但風險在於,地產行業的困境是否會波及其他經濟領域,一旦蔓延貸款損失會進一步成長。房地產行業占中國GDP的比重約在28%。
「一旦中國經濟成長相關風險加大,中資銀行很容易受到影響,」穆迪副總裁兼高級信用分析師Nicholas Zhu表示。「銀行業壞帳撥備會增加,支持經濟的貸款利率會繼續降低,淨利潤率因此可能進一步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