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今天提出並通過「淨零科技方案」,預計明年度將投入新台幣119億元科技預算,以推動「永續及前瞻能源」、「低碳」、「負碳」、「循環」及「人文社會科學」等5大淨零科技領域,以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國科會今天召開第2次委員會議,除提報「台灣AI行動計畫推動成果」,也通過「科學技術白皮書(112年至115年)」及「淨零科技方案」兩案,後續將再函報行政院後公布。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執秘葉哲良說明,淨零科技方案將投入「永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及「人文社會科學」等5大淨零科技領域,要以科技及人文社會科學方式,協助台灣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至於各領域細項作法,包括推動再生能源、氫能發電、儲能、綠色營建工程、綠運輸、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工業與民生廢棄物循環、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
葉哲良說明,為此,國科會規劃112年度投入119億元科技預算推動該方案,並聚焦4項核心重點策略,首先是「以人為本」,將以人文社會系統面引導科技投入,結合民間力量推動淨零新生活。
第二,「以終為始」,將串連科技研發與落地時間,以促進產業生命週期發展;第三,「布局未來」,將投入高減碳潛力科技發展,以掌握國際新興淨零科技趨勢;第四,「比肩國際」,策略性與全球指標性機構合作,以掌握國際領先關鍵科技。
對於方案預期重大效益,葉哲良以能源供應的關鍵技術突破為例說明,在2030年以前,目標要推動全球首座MW級浮動式離岸風電商轉,以及達成1MW級甲烷裂解去碳燃氫機組;2030年後,則是深層地熱電廠裝置容量要達GW級,並完成商業化氫能儲運技術與設施。
葉哲良表示,方案也預期要達成產業減碳、資源循環效益,例如2030年前要建立鋰、鎳、金、稀土等關鍵戰略金屬物資回收、應用機制,這是因目前台灣雖有回收大部分金屬,但後續都送到國外精練、使用,若能將精煉後的金屬產品留在在國內,就能降低進口量並建立儲備。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強調,淨零科技方案不能只有科技本身,也要與社會溝通。他舉氫能為例,雖然說以現有技術,氫能的使用效率有其限制,但建設氫能站一如建置天然氣接收站一樣,需要與社會溝通,且依目前技術發展方向,更要設法讓社會理解到未來勢必得使用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