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供應鏈轉移2-2】中國+1非現狀! 專家:如今已是「平行供應鏈」

    2023-06-10 07:55 / 作者 戴嘉芬
    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認為,現在用「中國+1」已無法反映供應鏈現狀,用「平行供應鏈」來形容更為貼切。戴嘉芬攝
    近年來全球歷經供應鏈衝擊、地緣政治情勢多變,台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多數台企積極進行供應鏈重組及佈局。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認為,「中國+1」其實已無法反映供應鏈現狀,她認為用「平行供應鏈」來形容更為貼切。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張銘斌本周參與「2023玉山安侯論壇」指出,自2016年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2022年台灣企業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額52.72億美元,較2016年23.8億美元成長121.4%,首度超越對中國大陸投資之50.46億美元。2022年新南向18國的投資比重更達35.1%,首度超越中國大陸33.1%,躍升台企對外投資最大目的地。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張銘斌表示,2022年新南向18國的投資比重達35.1%,已躍升為台商對外投資最大目的地。戴嘉芬攝

    張銘斌說,過去台商投資布局以越南、泰國、印尼居多,近年在新加坡也逐漸出現投資半導體產業的案件,而為了因應歐美國家終端市場需求,台商也開始積極評估前往印度投資設廠。

    台企在全球布局 已到達均衡發展階段

    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認為,過去這幾年,看到台灣廠商對美國、歐洲投資正在增加,尤其2018年、2020年美中貿易戰之後,更多廠商發現與其到東南亞、墨西哥最終進到美國市場,那為甚麼不現在就直接進去?因此,從近年數據發現,台企對美國投資確實正在增加,而主要業者就是台積電帶領旗下供應鏈前往美國設廠。

    「台灣廠商對全球的投資布局已經到了均衡發展的階段。」儘管如此,徐遵慈強調,中國仍是台灣製造業在海外投資重鎮,占所有產業比重逾60%,其次是服務業約占30%。另外終端電子產品如電腦、光學製品的投資則陸續減少,此類廠商將投資重心逐漸移往東南亞和墨西哥。

    提到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雖然不是造成台灣企業分散投資的關鍵,但卻是明顯的轉捩點。這五年下來,所有的數據都顯示,美中貿易戰最大的受惠國是「越南」,吸引台商從中國出走後的最大投資份額,因而有了「亞洲新工廠」稱號,在2021年越南已晉升至美國第三大貿易逆差國,顯見供應鏈和訂單都已從中國移往越南。

    此外,墨西哥是美國的近鄰,2022年美國對墨西哥逆差達1,306億美元。美墨之間還有USMCA美加墨關稅優惠協定。「因此,台灣的部分產業如電動車也加重墨西哥投資比例。」徐遵慈說道。

    中國+1已非供應鏈現狀

    提到供應鏈現狀,大多數人會以「中國+1」,甚至是「中國+1+1」!意思是「持續投資中國,但要加1個備胎甚至是2個備胎」。這些備胎投資國包括印度、越南、印尼,和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等。

    不過,徐遵慈表示,現在用「中國+1」其實已無法反映供應鏈現狀,她認為用「平行供應鏈」來形容更為貼切。因為「中國+1」的概念是把中國視為最重要的生產基地,然後把部分產品移到周邊國家如越南、印尼生產。現在新的概念是中國或中國以外的供應鏈,目標並非指中國市場,而是瞄準美國市場,這就是「平行供應鏈」的概念。

    徐遵慈(左三)本周在2023玉山安侯論壇,以「全球供應鏈變革下的台商投資策略」為題進行演講。戴嘉芬攝

    台商最愛越南 無庸置疑

    以台商來講,最受青睞的投資國家確實是越南,截至2022年底,越南統計台商累計投資金額達364.64億美元,若含間接投資金額更達550~600億美元。而且不只是台商,它還是日商、韓商、陸商在東南亞的投資重鎮,部分品牌更要求旗下供應商將生產基地移到越南。上周五,河內發生大規模停電狀況,當地台商說,這是10幾年來,首度未通知的大規模停電,因為大量廠商進駐後,電力已超過原本負荷,也成為台商的隱憂。

    除了越南之外,台商對泰國投資漸增,泰國是東協第2大經濟體;截至2022年底累計投資達196億美元,已成為泰國第四大外資國,產品集中在金屬與機械產品、智慧製造領域,例如鴻海的電動車產業。

    還有印度也是今年討論度相當高的投資國。徐遵慈說,目前印度人口14.286億人,已超過中國14.257億人,印度將成為下一個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不過,印度並不是一個對製造業友善的國家,即使當地政府努力吸引外商前往投資,但成效仍然有限。目前台商赴印度投資案雖增加,但投資總額和規模仍無法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相比。

    地緣政治成為台商新課題

    此外,台商在海外投資布局也面臨新的課題,主要就是「地緣政治」和「新型態保護主義」。

    徐遵慈說,中美貿易戰打了好幾年,現在美國政府、歐盟最新定調是「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但要求必須「去風險化」,例如分散生產來源,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歐美各國還實施「戰略自主化」策略,意謂不受制於單一國家,在國內建立關鍵技術自主供給的能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德國要求台積電去當地設廠,藉此避開中國,直接在當地生產供應。

    此外,針對勞動人權議題,由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甫於6月初簽署,其中條款提到勞動人權,未來台美之間會不會因為新的貿易倡議簽署,而使台商須遵守美方要求的各種規定,她認為這是台商下一步要關注的。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