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需量競價的收購價4月18日飆到每度10元,被外界解讀為「缺電警報」響了。經濟部長王美花今日稱不是缺電,只是為了「買保險」。陳品佑攝
上周二(4月18日)台電需量競價的收購價格飆到每度10元,遠遠高於各種火力發電成本,被外界解讀為「缺電警報」響了。經濟部長王美花今(4/24)日表示,這不是缺電,只是為了「買保險」,讓民眾安心,但立委指責,經濟部與台電對外溝通不知,讓執政黨背了缺電的黑鍋。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邀請王美花及台電公司,就台電強化電網韌性相關計畫執行現狀、經費編列與具體成效」進行報告,並備質詢。
包括民進黨立委陳亭妃、陳明文,都關切4月18日台電需量競價的購電價格為何飆升到每度10元,是因為缺電嗎?
王美花解釋,台灣需量競價制度自2015年馬總統任內就上路,當時訂的最高收購價格就是每度10元。事實上,如果不是透過需量競價制度向民間購電,改用台電柴油機組發電,每度電成本大約要12元,反而更貴。
王美花說,以去年為例,透過需量競價向民間購電成本約是17億元左右,相較去年整體發電成本約9千多億元,占比極低只有0.17%。
不過,學者憂心,台灣缺電讓需量競價變成常態。對此,王美花說,這只是「保險機制」,不會是常態;4月18日需量競價買到10元,是因為當天有發電機制故障,再上一次出現需量競價每度10元是4月6日,當天也是有機組故障。
陳明文表示,既然是「買保險」就沒必要買到10元,反而造成民眾缺電恐慌,還讓執政黨「背黑鍋」。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說,4月18日是因為當天出現三部機組故障,為了把備轉容量率維持在6%以上,也就是亮黃燈,而不是供電警戒的橘燈。所以才會一路向上買到每度10元,會來檢討相關機制,只要買到8元、9元就好了。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4月18日是因為同時出現民營的台塑電廠、海湖電廠出現故障,所以才透過需量競價來穩定供電。
我國自2015年開始推動需量競價,用電戶就其願意減少用電後自訂回饋價格,與其他參與用戶及台電發電機組相互競價,用戶得標後配合減少用電,便可依據自訂價格扣減電費。
台電也說,並非每度電都以10元收購,業者也可能報價5、6元,台電會根據負載需求收購,最高收到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