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移青陣)近期正式成立,過去已投入許多社會倡議與法案建議行動。截自移青陣臉書
台灣移民政策超過30年,積攢了豐沛的社群能量,民間有關注移工人權、關懷新住民權益的團體,如今移工與新住民的「新二代」長大成人,蹲踞社會不同角落,他們組成「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移青陣)」,要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監督移民政策的未竟之業。
曾玉鳳的母親出身印尼的華僑家庭、劉俊良的母親來自中國重慶、陳靜華的母親來自柬埔寨、吳羿霆的母親來自泰國。他們的母親來自不同國家,4人聚在一起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源於他們是新住民二代的身份。
「新二代」顧名思義是來台「新住民」的子女,他們過去被稱為「外配子女」、「新台灣之子」,近幾年則被政府視為「新南向小尖兵」。講起彼此共同的經驗,他們的話匣子再也關不起來,每一雙笑著的眼睛背後,有淚水、有困惑、有不滿,也有對於所愛之人的疼惜。
陳靜華提到,他們都是母親的翻譯機,他們經常要將生活中的對話翻譯成母親的母語,或是以更簡單的華語向母親解釋,許多新住民的教育程度不高,或僅略懂華語,必須仰賴子女或其他家人才能讀懂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文件。
新二代們除了有共同的家庭角色,家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陳靜華和吳羿霆的母親都使用魚露作為調味料,曾玉鳳的母親則會以沙嗲醬拌麵,劉俊良家中經常將花椒入菜,這些風味與飲食習慣,一時之間都難以與非新住民家庭產生共鳴。
不同的飲食文化習慣是笑料,有時卻也令人惴惴不安。劉俊良分享,他直到大學才發現同學不知道什麼是「郡子」,後來他才知道家裡所稱的「郡子」,大部分人稱之為「雞胗」,「郡子」是重慶方言,「其實我很害怕,我很怕媽媽的口音和方言會被大家笑。」
他們都坦承,成長過程中難免被認為華語講得不標準,陳靜華勇於承認並分享台柬二代的身份,吳羿霆也不諱言是台泰二代,但在求學時期卻因為媽媽是泰國人而遭受霸凌,甚至遭嘲笑「媽媽會逃跑」;而在複雜的兩岸局勢下,劉俊良曾擔心被人知道「中二代」的身份後遭他人另眼看待。
劉俊良自承,這些感受都難以為外人道,他直到認識這群夥伴才願意對外揭露自己身份,也有許多新住民媽媽擔憂小孩受到歧視,不願意讓外界知道是「新二代」;陳靜華則提到,大部分新二代仍舊不願意提及自己的家庭,只有遇到同是新二代,才敢說出自己的身份。
曾玉鳳則分享,媒體中對於「新二代」的刻板印象是翻轉劣勢、突破生命困境,成為新南向國家的橋樑,但她的家境不差,不會講印尼語,求學過程順利,這些「反指標」讓她懷疑自己「我是新二代嗎」,進而回頭了解母親的生命經驗,也因此首次回到印尼的外婆家。
劉俊良表示,移民署往年都會舉辦與「新二代」相關的營隊,但經常不符合大家所需,「移民署想把大家培養成『有用的人』,但是在成為『有用的人』之前,我們必須成為『有自信的人』。」他認為,許多新二代需要的是自我賦權並消除汙名。
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移青陣)近期正式成立,過去已投入許多社會倡議與法案建議行動,照片為站上青鳥行動的舞台,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截自移青陣臉書
正是多元的生命經驗,讓他們紛紛加入「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移青陣)」取暖。移青陣的雛形是同為新二代的劉千萍與鄒佳晶在2018年籌組的「新二代復仇者聯盟」,打造一個新二代的社群,成員之間自我培力、分享彼此的經驗與生命歷程。
爾後,他們在天下獨立評論網站開設了「新二代留聲機」的專欄,透過公共議題書寫,發表「新二代」的聲音,關心的議題包括新住民、新二代、留學生以及外籍移工。一篇評論「新住民發展基金」文章,讓內政部移民署找上他們。
當時,他們在文章中針砭攸關新住民權益的新住民發展基金使用,內政部移民署官員看到後聯繫他們,這是他們首次與公務機關對接,了解彼此的落差。不過當時尚未成立團體,對外倡議過程難免被認為「新二代不是還在讀書嗎」、「新二代懂什麼」,因此決定成立組織,集結起來對外發聲。
曾玉鳳和劉俊良是碩士生、陳靜華是社工、吳羿霆已經是具有5年年資的泰語教師,移青陣還有許多成員已經就業,具有豐富的社會歷練,他們不願被當成小孩子看。台灣目前已經有關注移工人權、關懷新住民權益的團體,然而移民問題是代際問題,他們想為自己發聲。
正式立案的組織名稱不是用「新二代」,而是「移民青年」,源於父母親的移民經驗與他們的青年身份,從而廣泛關注不同的移民議題與青年處境。劉俊良特別解釋,從「外配子女」、「新台灣之子」到「新二代」,政府總是因為政策需要而命名,這次他們決定爭取自己的名字。
「會吵的小孩才有糖吃!」吳羿霆提到,她以泰語教師的身份投書提及國小至高中教學現場的「新住民語言教師」基本薪資與教材費不足的困境後,文章在教師社群內獲得迴響,當地教育局才與她聯繫,今(2024)年終於調升了交通費。
吳羿霆分享,起初媽媽不懂她在做什麼「我們現在已經很好啦,還要爭取什麼」,不過他們在生活中遭遇的不適俯拾即是,也看到移工、新住民乃至於二代在司法、醫療、教育領域仍有資源落差。陳靜華就提到,許多新二代都必須解決家庭生計問題,根本無暇處理認同的矛盾與不適。
部分新住民來自中國、越南、柬埔寨等極權國家,不熟悉社會倡議與溝通,以為成立民間團體就是「搞政治」,反而在子女投入移親陣的過程當中漸漸了解台灣社會、參與討論「我們如何更好」。劉俊良介紹自己的母親參與錄製「南洋姐妹會」的podcast,對外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
目前,移青陣有約30位成員定期參與討論,未來,移青陣將致力於移民人權倡議,促進理解多元文化,爭取新住民與移工在司法、醫療與教育等領域的資源,並關注《新住民基本法》後續實施與發展,他們還要繼續吵下去。
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移青陣)近期正式成立,過去已投入許多社會倡議與法案建議行動。截自移青陣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