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基隆「電動機車之亂」只是開端 恐因3大燙手山芋更惡化

    2024-07-01 08:10 / 作者 洪敏隆
    基隆市政府免費送電動機車給市民,引發爭議。示意圖,廖瑞祥攝
    基隆市的青年電動機車2.0補助方案,因為取消原有公益和汰舊的必要條件,申請量暴增,爆發民眾漏夜排隊、代排糾紛等亂象,但是在交通運輸學者及淨零減碳專家來看,基隆的排隊亂象恐怕只是開端,還有三大問題將使「電動車之亂」更嚴重。

    基隆市政府在基隆火車站廣場設置的「青年公益,永續城市」電動機車展示中心,基隆市長謝國樑署名的看板上寫著「該計畫不僅可加速汰換本市的燃油機車,減少廢氣排放,改善空氣品質,也希望能減輕青年的經濟負擔,同時結合公益服務」。

    但是,基隆現在推出的政策,專家學者批評「已經看不見推廣公益、邁向淨零碳排、減少空污等施政願景及目標」。由於去年(2023)10月開辦受理「免費青年電動機車」申請,5個月只有100輛申請,今年(2024)3月基隆市取消原有公益和汰舊的必要條件,並且放寬申請年齡,申請數量急速暴增逾萬輛,造成漏夜排隊、代排等亂象,謝國樑道歉後,取消現場排隊,7月1日採網路登記,超過額度將抽籤決定。

    基隆市公益青年電動機車方案


    「青年電動機車」是謝國樑競選基隆市長的政見,碳稅聯盟發起人、台灣樹人會理事長潘翰聲認為,兌現選舉政見,就政治誠信來看是好的,選舉提出的政見多半是為吸引選民注意,但是《氣候變遷法》通過後,要求地方政府要有因應的減碳與調適策略,站在市長的高度,應就淨零政策做整體規劃,此計畫預計4年編27.5億元補助5萬輛電動機車,會有多少的減碳效果?可以減多少碳?應有數字化管理及中長程的減碳目標。

    雙北也是高額補助 「汰舊換新」有效果

    事實上,補助民眾將燃油機車汰換為電動機車,是台灣各縣市政府一直以來採取的淨零策略之一,也不乏編列龐大經費,給予民眾高額的汰換補助金額。以北市府為例,訂定2030年新售電動機車占全年機車銷售量35%的目標,每年預計編列1.56億元,今年最高補助金額可領3萬1800元。

    從交通部及環境部的統計數據來看,高額補助為誘因,的確達到「汰舊換新」的目的。台北市至2024年5月底的電動機車設籍數已累積逾8.5萬輛,設籍比超過9%,電動機車新售比近19%。每輛最高可申請 2.8萬元補助款的新北市,老舊機車汰舊數、電動機車成長數、成長率及電動機車設籍數均為六都第一。

    2024六都及基隆汰舊機車及新購電動機車補助方式


    機車數量與電動車佔比


    2023年機車汰舊換新(電動車)抵換統計


    2022年起民眾淘汰舊車換購電動機車,可獲得環境部溫室氣體減量效益的1000元獎勵金,去年全台共有約2.5萬輛汰舊換新,基隆卻只有149輛,台北機車設籍總數,是基隆的4.9倍,但「汰舊換新」數量卻是17倍,顯示基隆在「汰舊換新」有很大努力空間。

    缺乏拉推機制 基隆燃油換電動車時程恐更慢

    六都以外的地方政府,財政相對困窘,補助市民機車「汰舊換新」的經費有限,以基隆來說,每年編列不到百萬,補助汰舊的重型機車6000元、輕型2000元,且各只有90輛、18輛的名額。

    基隆市今年針對青年公益機車2.0方案追加預算編列5億元,卻將「汰舊換新」的條件拿掉,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直言「缺乏拉和推的機制,將使基隆透過政策誘使燃油車往電動機車的時程更慢」。

    以財政來看,基隆市至112年底的債務餘額仍有59.41億元,今年的市府預算是240億元,青年公益機車2.0及3.0方案就追加預算7億元,相當於佔3%的政府預算,恐排擠其他預算是議會民進黨及無黨籍議員抨擊的主因之一。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任陳銘祥說,基隆市政府動支經費是議會通過,法令沒有問題,只是這樣的作法,選民不一定會喜歡,若選民認為預算有限,會排擠其他經費,錢應該用在刀口上,如果下情上達,還是聽者藐藐,仍然有罷免制度,台灣《地方制度法》所規定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只有選民可以約束民選首長應有所戒慎。

    民眾在基隆火車站廣場展示中心詢問申請問題。洪敏隆攝


    最讓學者專家憂心的是,申請免費電動機車的排隊亂象,只是基隆市的「電動車之亂」的開端,未來還有3大問題面臨考驗。

    問題一:交通紊亂停車難停 行人地獄更嚴重

    基隆市目前有19萬輛機車,在「汰舊換新」沒有列為必備項目,未來4年機車數恐暴增5萬輛,最大的交通問題是「停車」。基隆市交通處的統計,目前基隆市路邊及路外機車停車格位合計僅11522個,平均每16.5輛機車才能分配到一個公有停車位,基隆市機車位一位難求早已是大問題。

    因此,為甩脫台灣「行人地獄」惡名,很多縣市都在推動機車退出騎樓,去年基隆市政府為解決機車停車問題,反其道而行在全市76處騎樓試辦「合法停車」,曾被在地民團批評是「行人地獄示範市」。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7.8%,基隆市老年人口比例更高達到20.2%,在人口老化需要更優化的人本通行環境,卻可能受到電動機車大幅增加後的停車亂象影響,更加難行。

    基隆反其道而行,開放市區多處路段騎樓可以停機車,卻壓縮行人通行空間。洪敏隆攝


    鄭祖睿說,現在世界各國擬定的淨零永續運輸政策,很多時候是藉由永續切入點解決實際點的交通問題,如果交通問題可以有效減緩,也可以達到部分永續效果,基隆的電動機車政策無法解決甚至可能加劇交通問題。

    鄭祖睿舉北歐國家為例,初期推動電動汽車採取很多誘因,除了買電動汽車比油車便宜,過路費還減免,結果導致路上車輛很多,出現壅塞等交通問題,這才讓這些國家意識到,鼓勵電動運具影響公共運輸的問題。

    基隆市5萬輛公益青年電動機車的挑戰


    問題二:公共運輸系統預算受排擠 助力變阻力

    交通部2022年針對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的調查顯示,全國公共運輸市佔率是14.3%,但台北市37.2%最高,其次是基隆市的32.5%、新北市28.7%,皆高於全國平均,其餘縣市公共運輸市佔率皆未及10%。

    鄭祖睿說,北北基因為共同生活圈,大眾運輸相對其他縣市比較便利,基隆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作為助力,可以提升公共運輸系統的使用率。公共運輸需要再提升,要有更加便利的班次跟旅運環境,才能夠取代私人運具的旅次。

    基隆老舊的藍皮公車。洪敏隆攝


    翻開基隆市公車處的預算書,公車營運基金去年累積已虧損19.9億元,今年預估累積虧損將達到21億元。由於市府每年的財政預算有限,當市府在電動機車上支出27.5億元,勢必將排擠到更亟需改善的公車營運基金。

    因為基隆市目前公車數量164輛,車齡平均9.25年,相較六都的公車車齡平均5年,台北市聯營公車的車齡年限更是訂在8年就要淘汰,基隆最老的公車約14年多,2011年出廠的公車數量佔2成以上,路上到處可見車體生鏽斑駁的老舊「藍皮車」。

    基隆很多公車老舊,車體都已生鏽斑駁,圖為2011年出廠車輛。洪敏隆攝


    由於經費預算不足,今年基隆市公車處採購22輛,是其他縣市屆齡8年淘汰的22輛「新古」柴油車,從淨零及改善空污來看,新式柴油公車一輛要650萬,若是新的電動公車則要1100萬元,但市府並未將提升公共運輸環境列為優先目標。

    潘翰聲說,全球在討論運輸部門的減碳策略,是以「迴避、移轉、改善」架構擬定策略。迴避是減少不必要的旅次,移轉是從高耗能運輸工具,移轉至使用能源效率較佳的運具,例如改搭大眾運輸,三才是改善,提升運具能源效率、改善營運效率,例如改騎電動機車。

    潘翰聲說,換電動車雖然有減碳效果,但是鼓勵用大眾運輸,減碳效果更好。如果為了免費送電動機車,而沒有錢做其他運輸淨零政策是本末倒置。

    問題三:基礎設置不足 空有車難換電

    潘翰聲指出,推廣電動機車的成敗關鍵,在於基礎建設的普及,也就是充換電站的大量建置。因此,基隆市政府送了電動機車,必須要有更多換電站,使用更方便,民眾才會考慮賣掉原有的燃油機車。

    基隆目前的最大問題是缺乏配套機制,先送電動機車才來思考如何建置充電站。至今年6月,和基隆市政府合作的兩家電動機車車廠,總計在基隆市內僅設置共44處的換電站,很多民眾反映要換電必須跨區,非常不便,申請電動機車的陳同學說「本來是滿心歡喜領車,現在則是面臨電池永遠充不飽的里程焦慮。」

    基隆要推廣電動機車,換電站資源必須充足。洪敏隆攝


    鄭祖睿說,換電站是推廣電動機車面臨的挑戰之一,因為都是車廠提供,業者會在商言商,若效益不好就不願提供,導致很多偏遠地區面臨車沒有電可以換的窘境。

    基隆市環保局說,已與台電、交通處、工務處等研商,盤點出全市138處可設置電動機車換電站的公有地點,已公告提供業者申請設置,預計未來3個月內至少會再增設7處。

    基隆市政府回應:3.0「汰舊換新」納入必要條件

    對於專家學者的批評,基隆市政府發言人呂謦煒說,淨零碳排是中央跟地方共同推進的目標,公益青年電動機車2.0方案,很感謝市民朋友踴躍申請,但也注意到議會及外界擔心的停車及交通量等問題,因此3.0的調整方案,會將「汰舊換新」納入必要條件,但具體細節仍在研議。

    基隆市環保局說,由於2.0方案有提供汰舊換新有1萬元的加碼補助金,申請件數約有四分之一是「汰舊換新」,對於達到淨零目標還是起了很大效用。

    因此,據了解,3.0方案為鼓勵「汰舊換新」,補助金額可能會是全國縣市最高,金額可能超過5萬元。

    各縣市政府應該從基隆市政府無條件補助的「電動機車之亂」中,記取教訓的是,不只是要實質達到「汰舊換新」擬定政策,更應該審慎面對衍生的交通停車、是否排擠公共運輸預算及基礎換電設施是否足夠的三大問題,才能真正達到當初以淨零及改善空污為出發的目標及願景。

    基隆市政府免費送電動機車給市民,引發爭議。洪敏隆攝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