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勝選那一晚,啟發美國導演創作「看不見的國家」:台灣需要被了解

2024-06-24 19:54 / 作者 中央社
「看不見的國家」電影海報。取自X
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全球巡迴放映,美籍導演葛靜文指出,台灣的故事需要被國際社會了解,這樣中國就不能聲稱他們有權對台灣為所欲為。

耗時7年製作的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Invisible Nation)近日在洛杉磯放映。約1個半小時的影片,以蔡英文前總統2屆任期為背景,記錄了台灣從威權向民主轉型、性別平權、同性婚姻合法化和追求台灣人身分認同的發展。

導演葛靜文(Vanessa Hope)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起心動念拍攝這部紀錄片,源於2016年她參加國際觀選團,當時身在台灣,見證了台灣人選出第一任女性總統,「我受到台灣人民啟發」。

葛靜文分享8年前那個難忘的場景,在蔡英文勝選之夜,她看到大螢幕上閃爍著「我們是台灣人(We are Taiwanese)」,聽著現場群眾一次又一次齊聲呼喊We are Taiwanese,「我知道這裡有一個故事值得我去報導」。

葛靜文擔任製作人及導演經歷將近10年,作品曾入選柏林影展及坎城影展,投入影像工作之前,她擁有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和東亞研究學位,具有國際事務和東亞研究的專業背景。

「看不見的國家」從去年在世界各地放映,舉行映後座談,葛靜文走遍各大電影節、美國大學和民間機構,已參與座談場次將近50場。在洛杉磯的映後座談上,至少3名居住在美國的台灣人拿著麥克風,向葛靜文說他們一邊看影片一邊掉眼淚。

葛靜文向中央社記者分享,這麼熱烈的映後座談不僅是洛杉磯,世界各地都有熱烈迴響:「老實說,我常看電影,但不知道怎麼了,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無論我們走到哪裡,觀眾的反應都充滿感情、真誠而且心存感激。因為台灣的故事其實並不為人所知。」

葛靜文說:「台灣的歷史和民主的故事需要被國際社會瞭解,這對台灣人民的未來非常重要。」只要國際社會更加認識台灣,中國就不能主張擁有台灣,四處聲稱他們有權對台灣為所欲為。

葛靜文最難忘的觀眾反應是,一些居住在海外的中國人,原本不瞭解台灣的故事,在映後座談向她訴說:「我們真的希望中國也能像台灣一樣擁有這一切,我們以前從沒有用這種方式理解台灣。」

片名取「看不見的國家」反映了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尋求能見度的長久努力,更何況台灣現行官方名稱叫中華民國,容易受到不理解歷史背景的外國人誤解。

葛靜文舉例,這部紀錄片最近受邀到美國律師協會,在探討國際法的部門放映,研討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的議題;但她觀察,有些國民黨背景的台裔律師,對使用台灣名義抱持擔憂,認為會冒犯中國,「即便是國際法的律師、就算身在美國,這仍然是一個問題」。

葛靜文認為,如何解決國名帶來的誤解是一個需要長遠規劃、策略思考的問題,需要一步一步來。她主張:「外交政策、法律和國際關係應該反映現實世界,反映人民生活的世界,而不是某些強人領袖的幻想,人們應該有決定自己國家的名稱的權力,應該在國際上享有平等地位。」

除了為台灣發聲的理想獲得熱烈迴響,播映的過程中,觀眾最有反應的就屬蔡英文在片中呈現輕鬆一面,包括講話到一半被貓的喵喵叫打斷;形容母校康乃爾大學「那是個荒郊野外,冷得要死」,幾度引發笑聲。

葛靜文印象最深的幕後故事是蔡英文的紓壓秘訣。「台灣的總統顯然是全世界壓力最大的工作」,葛靜文在訪談中得知,蔡英文紓解壓力的方法是參考風水,搬動官邸裡面的家具。葛靜文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材,可惜沒有機會拍攝。

她也分享,蔡英文曾透露最喜歡的電影是動畫片「勇敢傳說」(Brave)。蔡英文對她坦言,因為工作壓力很大,不喜歡複雜的劇情,只看一些不用動腦的電影。

不過葛靜文對「勇敢傳說」卻另有一番解讀。她說這部片主角是一個追求自由、想要擺脫父母束縛的女兒,有點像是台灣的處境,劇情裡的母親就像中國、父親像是美國,笑說「蔡總統看電影時不想思考美中台關係,她還是遇到了(相似的主題)」。
中央社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