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登輝之女李安妮。廖瑞祥攝
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
在野黨邀準總統賴清德520就任後到立院國情報告,明將就詢答方式、時程安排朝野協商。回顧1992年修憲賦予國民大會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權力後,前總統李登輝就曾7度做出國情報告,聽取國是建言,並綜合答覆詢問。
1993年1月4日李登輝首度至國民大會國情報告,對兩岸關係訴求「國家統一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認為當時兩岸對「一個中國」認知不同,有所謂「統一」問題,任何無視此一現實的主張,均是不切實際的自欺之論。
李登輝表示,「台灣與大陸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中國人同為血脈相連的同胞。當此全人類都在祈求和平,謀求和解的時刻,所有中國人也應共謀以和平與民主的方式,達成國家統一的共同目標」。
李登輝也宣示,若中共能推行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制度,放棄在台海使用武力,不阻撓我們在一中前提開展對外關係,「願以對等地位,建立雙方溝通管道」,於客觀條件成熟時,「依據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公意,研討國家統一事宜」。
李登輝籲中共放棄「經濟向右,政治向左」政策與「一國兩制」的統戰口號,以全體中國人前途為念,促進雙方交流互惠,縮短雙方思想及制度差異,早日建立雙方互信互助基礎與協商互訪溝通管道,使中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李登輝並宣示,「中國必將統一」,今天我們所走的,正是未來整個中國必然要走的道路,未來任期中也會團結國人,厲行革新,提升民主法治品質,締造安和樂利社會,促進統一大業早日完成,開創中華民族新時代。
總統府1993年1月30日新聞稿表示,李登輝在該次會議上,也聽取國大口頭或書面方式提出國是建言225人次,並於閉會典禮發表談話回應。
1994年5月19日李登輝第二度向國民大會國情報告,在兩岸關係上,相較前一年宣示「中國必將統一」,態度轉趨保守,僅稱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陸政策是依循國家統一綱領進程,在民主、自由、均富基礎,實現國家統一目標。
在該報告中,李登輝除提到「中華新文化」、「統一新中國」概念,也談到正副總統選舉變革,表示因事涉憲政體制完備,盼國大根據五權憲法基本架構,衡酌我國憲政發展現況與未來國家統一需要,作成最適切決定。
1995年7月27日李登輝第3次國情報告則主張,中華民國經國人無數血汗累積,已創造「經濟奇蹟」與「政治奇蹟」,「成為中國歷史的新開端」,這個由中國人自己締造的成果,證明中國人有能力為自己建設現代化國家。
李登輝表示,中國處於分裂分治狀態,透過交流逐步縮小彼此間距離,達成國家統一目標,是政府努力方向;唯有建立和平解決爭端的共識與機制,使兩岸人民免除戰爭災難,才能見到和平統一的曙光。
李登輝認為,兩岸中國人應秉持兄弟情懷,互相尊重彼此國際活動空間,使中華民族的力量得以蓄積和擴展;以會商替代對抗,兩岸兩會會商機制不應受任何因素干擾,為兩岸關係的和諧進展,國家民族的和平統一,作出貢獻。
李登輝於該次國大會議中聽取國是建言後,也於8月3日在國民大會再發表談話,表示不放棄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希望的就是中國人,認同台灣、愛惜台灣,肯為台灣奉獻力量的就是台灣人,各黨派應停止急統或急獨無謂爭論。
總統府也提到,該次會議,國大分別以口頭或書面提出248項國是建言,李登輝最終統整口頭回覆時,也分成憲政改革、行政革新、法治建設、經社發展、國家安全、文教建設、兩岸關係、對外關係與其他等9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