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使吳建國。陳品佑攝
由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製作的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在台灣的國家戲劇院首演後,許多觀眾湧入大廳等待演後座談,甚至站在手扶梯上等候。演員吳建國很驚訝許多年輕人前來,外交官是沒有掌聲的工作,結束了37年的外交工作,他卻在國家戲劇院得到肯定的掌聲,也用演戲,述說台灣種種,捍衛他最愛的中華民國。
《這不是個大使館》是台灣國家兩廳院與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合製的戲劇,由3位素人演員出演,分別是72歲的前外交官吳建國、33歲的民間團體「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以及全球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伯思美」企業的二代王思雅,她同時也是音樂家,今年28歲。
這齣戲劇邀請素人演員在舞台上演繹自己的故事,3個演員不同性別、不同世代、不同教育經歷與家庭背景,也有不同的國家認同與歷史記憶。在劇中,他們必須成立一間大使館,對於國名、國號、國旗都有不同的想像,連現場要唱的國歌都不一樣。
吳建國在3人當中年紀最為年長,出生於1952年,曾從事媒體工作,後來才擔任外交官,任職期間借調高雄市政府,後來還有派駐越南、泰國的經驗,曾於2010年至2014年擔任台灣駐貝里斯大使,而後再擔任台灣駐紐西蘭大使至2017年退休,從事外交工作37年。
吳建國退休後,曾在許多學校兼課教授與新南向政策相關的課程,走遍超過20所大學,有時也會投書媒體抒發己見。2022年12月,他收到一封來自里米尼紀錄劇團的電子郵件,想邀請他參與《這不是個大使館》,把「自己的故事演出來」。
《這不是個大使館》劇照,3人在劇中必須成立一間台灣的大使館。國家兩廳院提供
劇團面試演員那一天,導演凱吉(Stefan Kaegi)出了一道考題,若台灣恢復聯合國國籍,而吳建國是派駐聯合國的大使,要他發表英文即時演說。吳建國對於這些外交辭令毫不陌生,信手捻來就能侃侃而談,便這樣通過面試了。
這齣劇的劇本正是從「吳建國」的名字開展而來,他的名字象徵那個年代的盼望,他指出,「國」就是人民執干戈以衛社稷,但是「台灣是個國家嗎?國際上沒有這個國家,我們是什麼?我們的國家叫『中華民國』,全世界只有12個國家承認。」
「我最喜歡的一幕就是在舞台上揮著中華民國國旗!」吳建國直言「我就是個中華民國派」,在許多國際場合無法拿出這面青天白日紅的旗子,竟然能在舞台上自由揮舞,講述他所認知的台灣的民主改革與經濟發展,儘管這和另外2位演員的歷史解釋不盡相同。
這一面難以插在國際組織大門外的旗子,代表的正是台灣的外交困境。然而,我國的護照從「中華民國」改為「中華民國台灣」;而最新的護照中,「台灣」的字放大、「中華民國」的字變小,凸顯了台灣在外交困境當中的韌性——只有12個國家承認,護照卻能通行超過130個國家。
吳建國透露,排練期間,他和2位演員有許多爭論,他認同青天白日紅的國旗,有人認為國旗應該改成鯨魚旗或玉山旗;有人指出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任內迎來雪崩式斷交,但他卻認為台灣在艱困的國際局勢下仍然透過十大建設等方式創造經濟發展,是「值得回憶的美好年代」。
前外交官吳建國自認是「中華民國派」。陳品佑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自2024年1月起在歐洲巡演,造訪德國、奧地利與瑞士,總共演出15場,場場爆滿,吸引許多台僑與當地人前往欣賞,歐洲人在過程中了解台灣,台灣人在劇中消解鄉愁,當他在舞台上唱起《中華民國頌》時,台下掌聲不斷。
今年4月,《這不是個大使館》回到台灣演出,座位在演出前一個月就已經銷售一空,演前導聆與演後座談的觀眾都溢出場外,留下的觀眾史無前例,第二天的演出後,觀眾也以為有演後座談,演出後留在劇院大廳不願離去。
吳建國分析,歐洲的觀眾抱著對台灣的好奇來欣賞,尤其德國也曾是分裂後才統一的國家,對於劇情也能感同身受;但是台灣的觀眾有各自的國家認同,有人笑、有人罵、有人流淚,有一幕他在台上揮舞國旗時,台下竟然傳來罵聲要他「滾回去!」
「我當時在台上就很不高興,我要滾回去哪裡?中華民國就是我的國家!」吳建國回憶當下的情境,他還提到,彩排時揮舞國旗時,台下的人喊「中華民國萬歲」,怎麼正式演出時要他「滾回去」,讓他備感錯愕,前來觀看演出的舊識也為他「抱不平」,認為他被年輕人圍剿。
《這不是個大使館》在台灣首演後引起熱烈迴響,演後座談人數史無前例。李佳穎攝
驚訝的不只吳建國,有些年輕的觀眾也在網路上分享,當吳建國在台上唱著《國歌》與《中華民國頌》時,身旁的觀眾竟還能跟著哼著歌,甚至為此流下眼淚。他們的驚訝,或許這齣舞台劇的命題,正是台灣的外交處境與認同矛盾。
那句「滾回去」讓吳建國戰戰兢兢,在台灣首演後的映後座談,吳建國身上帶著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撰寫的《國運的轉危為安》,裡頭寫著台灣1945年至1955年的美中台蘇朝韓菲等國的局勢,他揣想著若有年輕的觀眾挑戰,就要他們好好尊重歷史,了解國際現實。
不過,演後座談在一片歡笑聲中結束,並沒有人刁難或斥責他,外交學院的菜鳥外交官還上前與他交流。吳建國原本很擔心國家內部的分裂與衝突將塑造敵我矛盾,「不打仗自己就幹起來」,但從每一次與不同演員和觀眾的對話中,他發現大部分人其實能彼此接納與尊重。
「年輕人或許不是鐵板一塊!」他吳建國已經72歲了,許多退休外交官遊山玩水或上節目當名嘴,他則進一步思考,如何減少台灣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持續討論如何促成「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兩岸關係,以及當台灣成為中美博弈的籌碼又該如何自處,過程中或許有吵吵鬧鬧,但他認為這正是民主的樣貌。
返台演出後,《這不是個大使館》將持續走向國際舞台,將在西班牙、法國、捷克、荷蘭等重要劇院及藝術節演出。吳建國的名片上除了有「大使」的職銜以及中華民國國旗,現在還加了一行「瑞士洛桑劇院/台北國家劇院特約演員」,退休的外交官將持續進行藝術外交,講述台灣吵吵鬧鬧但是多元繽紛的故事。
《這不是個大使館》將持續在國際巡演,而吳建國(中)未來欲持續加強世代交流與溝通。國家兩廳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