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因個人興趣,開始研究沖繩史。這方面的東西台灣人不熟,當然,台灣不熟的外國史可多著,似乎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但沖繩這個地方卻不同,因為地理與台灣相近,兩地自古便在歷史上有諸多糾葛。台灣與沖繩,基本上就好比是鄰居的關係,甚至以前還曾是一家,並且有機會把緣分延續至今,不單單只是普通的「國外」而已。
台灣與沖繩到底有多親密呢?拜沖繩著名景點:首里城(以及其燒毀的新聞)所賜,許多台灣人或多或少,都聽過「琉球王國」這個沖繩在併入日本之前的名號。當時,琉球是中國的藩屬國,相繼與明、清保持朝貢關係。一方面,琉球也因為一六○九年敗給日本薩摩藩,政權受到日本一定的控制,但這個關係一直隱藏在檯面下,大致上琉球仍有自我的運作空間。
然而在一八七一年,琉球轄下的宮古島納貢船因遭遇颱風漂流到台灣,後來在陸上遭到原住民殺害,隨後日本以此為口實進攻台灣,討伐原住民部落,最後在清朝賠款下雙方議和。這便是許多台灣中學生在歷史課本學過的「牡丹社事件」。
然而課本未提到的另一個轉折,在於清日簽下的條約中,包含了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的內容。明治政府等於間接得到清朝承認「琉球」是日本民眾,因此在不久後即對琉球政府展開強硬施壓。即使琉球有意抵抗,但仍在一八七九年正式滅亡,從此改為日本沖繩縣。
後來因為馬關條約,連台灣都成了日本領土,台沖便真正成為了同一家。不同的是雖然順序為沖繩先台灣後,但台灣的發展卻很快超過了沖繩,當台灣開始有大學、有百貨公司時,沖繩卻連三四層樓高的建築都少見。這也讓許多沖繩人為了討生活,紛紛選擇到台灣工作。如基隆和平島、宜蘭「裡南方」等地,都曾有沖繩人聚落的足跡。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軍擬定跳島戰術的目標,最終捨棄了台灣的登陸計畫,決定攻打沖繩,造成死傷超過二十萬人的沖繩戰爭。戰後,美軍雖然持續統治沖繩,但收復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對這塊過去的天朝藩國也抱有興趣,並考慮與部分琉獨及親中的沖繩人士合作製造輿論,期待有朝一日能進一步統治沖繩。當然,在繼承天朝中國的思維之下,此時自然相對日本的「沖繩」,更偏愛「琉球」之稱。
雖然此計劃因國共內戰失利而停擺,但之後還是如成立「琉球國民黨」等,與沖繩政商保持友好的關係。如台灣這邊曾經贈與在沖繩戰爭中燒毀的歷史文獻「歷代寶案」抄本,以及至今仍能在那霸市見到的孔子雕像。而沖繩知名的「奧利恩(Orion)啤酒」很早便引進過台灣,還曾經發送給離島勞軍之用,至今仍是各大商店賣場看得到的熱門商品。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台灣每年造訪沖繩的觀光客高達近百萬次,數量長年在沖繩外國遊客中居冠。種種類似事蹟仍有許多,難以一時說盡。
雙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更維持了長年的感情。然而,台灣在沖繩史這一方面,卻是缺乏到令人驚訝的程度。第一本在台灣書市登場的琉球史專書,竟然要到二○一八年,才有聯經所出版的《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在此之前,台灣市面上能找到談及琉球史最深入的書籍,恐怕還是小說家陳舜臣所寫的《琉球之風》。另外,種下琉球滅亡之因的牡丹社事件,至今仍有坊間課本未修正受難者是「琉球漁民」的誤說,甚至在國家機構參與的研討會中,也曾有與會教授仍抱有此誤解。一思及此,於國門搭機前,見標示牌上堅持留下「琉球」一稱,其背後負載的歷史感,或許還有待更多有緣人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