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倫敦之前,我曾以為它是個高貴又冷豔的城市。在我想像中,倫敦人可能話很少、像個紳士般彬彬有禮,而且還有些悶騷及彆扭,但實際來到倫敦之後,這些想像被全盤打翻了。
我所遇見的倫敦人,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和路上的行人四目交接時,在一瞬的短暫接觸中,他們會露出笑容,如果距離夠近,也會和你打招呼,雖然只是個簡單的問候,但這樣的習慣令人感到溫暖。在倫敦,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很近的,他們樂意和第一次見面的人們展開攀談、也願意給予陌生人幫助,在善意的圍繞中,人們看起來更加快樂了。
在國王十字車站遇到一群旅遊的當地學生。(攝影/謝佩蓁)
那時候,我正要從倫敦前往約克,第一次搭乘英國國鐵讓我感到莫名的緊張,因為英國火車是著名的難以捉摸,常誤點、換月台,也有突然罷工的情況。我找到等候的月台,但卻找不到車廂的標示,於是向身旁的一群旅人詢問,其中一位女孩告訴我車廂的位置,接著我就加入了他們的聊天。
他們是一群倫敦的學生,利用假期去北方愛丁堡旅遊。說到英國火車的誤點,他們早已見怪不怪,我問他們是如何看待火車罷工的。他們說:雖然罷工帶來不便,但罷工背後的緣由的確是合理的,而且大多數人也已經習慣了。
聽到這些話之後,我不禁思考,也許我們都太習慣台灣便利的環境,但方便的背後,仍是許多勞力換得的,對於這些辛苦的勞工,如果我們多理解他們的處境,能夠看見的就不只是罷工的不便了。英國人願意用罷工來爭取自己的權益,並且受到多數人的理解和認同,這是很值得學習的地方。
遇見非裔美術館員的泰特美術館。(攝影/謝佩蓁)
在泰特美術館裡,我正專注地觀看一幅Turner的畫作,有個非裔美術館員朝我走來,並告訴我必需留意包包。隨後我們攀談起來,知道我來自台灣後,他立刻問我台灣和中國是不是同一個國家?原來他曾在北京留學,也研究過一些中國和台灣的歷史,對台灣感到很好奇。
我向他解釋台灣和中國在政治地緣上的差異,他表示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他以前唸書時認識的中國人,普遍認為台灣和中國是同一個國家,甚至台灣贏得比賽時,他們覺得像自己國家贏了那樣開心呢!
雖然他對於我的解釋仍舊感到有些疑惑,但他表示他能夠理解我的觀點。這次經驗,也讓我從他人眼中看見不同的台灣。
事後回想起來,我覺得可能有些懊悔,即使已經盡力去解釋,仍然沒有完美的去詮釋我的國家,由於台灣在國際地位上一直處於弱勢,加上許多定位上常模糊不清,要建立起強而有力的印象是不容易的,我們的確還有太多需要努力及學習的。
我在這裡遇到親切的老夫妻。(攝影/謝佩蓁)
這間下午茶餐廳,菜單上有著落落長的餐點名稱,正當我拿不定主意時,我望向隔壁夫妻桌上的菜色以尋找靈感,隔壁桌的老奶奶注意到我之後,向我微笑並介紹他們的餐點。
這對老夫妻曾經到台灣旅行,他們說是到「難桃」(南投)玩,那裡有很神奇的山和美麗的景色,而且天氣很好,他們經常到各國旅遊,打算明年到泰國去度假。我也發現,在英國這裡,時常可以看到年邁的老爺爺和老奶奶一起手牽手走著,也經常在公園裡遇到一起散步的老夫妻,在他們身上,我看見了平凡簡單的幸福、就算老了也要享受生活的那種堅持。
因為聽聞倫敦無美食的謠言,我趁機向他們打探附近有什麼好吃的餐廳,他們果真也推薦了幾間給我,接著我問他們是否常來這裡?老奶奶告訴我,其實英國人大多在家下廚,只有在特別的日子才會去餐廳吃飯。聽到這裡,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英國的餐廳如此昂貴,但超市的食材卻非常便宜,跟台灣相較起來,他們的確很少吃外食,在家吃飯,的確是家人間促進感情的好方法。
倫敦是由多元移民所構成的國際大都市,我遇見了來自各地的旅人、來此工作的移民、在此定居的外國人等等,這些不同種族、膚色相異的人們,講述著自身的文化精神、思維觀點,迥然不同的故事並存於此,卻不致衝突,因為人們友善地接納他者的想法,並給予尊重,使倫敦呈現融合共存的和諧樣貌。